四.李庭芝与文天祥、史可法一样,值得我们纪念

  李庭芝在扬州与元军拼命抵抗期间,临安府虽然失守了,但南宋王朝的残余势力仍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继续抗元。

  宋恭帝赵显的哥哥赵昰于1276年6月14日在福州被立为宋帝,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年仅9岁,庙号“端宗”。

  1278年4月,赵显的弟弟赵昺在福建冈州即皇帝位,改元“祥兴”。

  也就在这一年的6月,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广东海丰)正在吃饭时,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军队突然袭击,文天祥的人马来不及应战,“皆顿首伏草莽”,文天祥又在“仓皇出走”中被俘。

  文天祥想“吞脑子”自杀,但没有成功。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

  1279年3月19日,南宋的军队与蒙元军在广东崖山(一作“厓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

  南宋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遂背上年仅8岁、什么人事也不懂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关于陆秀夫的这种做派,笔者将有另文思考。

  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至此彻底灭亡。

  但这已是李庭芝在扬州罹难3年后发生的事情了。

  赵宋王朝,从赵匡胤公元960年建立到公元1279年灭亡,满打满算,前后320年。

  李庭芝在扬州不惜为气数殆尽的南宋江山拼命抗争,直至献出生命,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是常人所能明白,但我们似可从与李庭芝同时的文天祥身上找到答案。

  文天祥在被元朝军队押解途中,曾经绝食8天,但没有死掉,只好开始进食。

  到了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后,元朝政府劝降关押他的时间前后达三年。

  元朝政府官员对皇上说:“南人无如天祥者”,希望文天祥能为新政权效力。

  但文天祥的回答是:“国亡,吾分一死矣。”抱定必死的信念。

  元世祖忽必烈“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商议,准备放了文天祥。但又有人劝皇上说:文天祥放出去后,肯定会到江西起兵造反。最后还是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将文天祥杀害了。

  据《宋史》卷四百一十八《文天祥列传》记载,文天祥在临刑前,对再次劝降的元朝官员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文天祥又非常从容地对刀斧手说:“吾事毕矣。”意思是说,我的心愿已了、使命已经完成了。“南向拜而死”。年仅47岁,比李庭芝死时还小10岁。

  文天祥的妻子在整理文天祥遗物时,在衣带中发现有文字,内容是: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以儒家文化修身,不惜生命,成仁成义。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诤诤诗句,成了千古传诵的名言。

  我们再看李庭芝,他虽然没有似文天祥那样留下大量诗文和警句,但李庭芝也是饱读儒家诗书之人,也是进士出生,也是得到了皇帝的知遇重用,肩负守护大宋江山一方领土安全的重任。其思想境界、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为封建王朝效忠的决心、其保卫大宋江山与民生安全的责任担当,是与文天祥一脉相通的。他誓死保卫扬州城的信念、决心与一心向死抗元军的勇气,正可从文天祥身上找到同样的答案。

  扬州城,对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很是尊崇,利用史可法在梅花岭衣冠冢所在地,建起了“史公祠”供人们瞻仰,但对宋末抗元名将、对为保卫扬州城而与扬州城共存亡的李庭芝,纪念的份量似乎轻了些,宣传的力度也不够,扬州城以外的人,也很少知道李庭芝与扬州城的特殊关系。如果我们仅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暨“宋大城”的由来这一角度审视李庭芝,也应该永远记住并纪念这位历史人物。印象中,好像扬州在宋大城遗址旁塑了一尊李庭芝骑着战马的塑像,在李庭芝落难被俘的荷花池一带,有没有再作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标识,尚不清楚;扬州有没有一条“李庭芝路”之类,也不甚清楚。

  扬州城,历史文化底蕴厚重,需要挖掘研究的内容太多太多。在“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太平闲适岁月中,在“最佳宜居环境奖”的光环下,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次次悲壮,一次次毁城屠城,从而进一步激发起现代人们珍惜美好生活、不断奋发进取的城市精气神。(本篇连载完)

  束有春2025年11月6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