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8日举办的2025长三角慢生活旅游发展大会上,江苏省盐城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凭借其卓越的生态治理成效与独特的“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成功入选“长三角慢生活旅游消费体验品质体旅目的地”。这条曾面临生态危机的“母亲河”,经过系统性治理与创新开发,如今已成为展现盐都绿色生态、人文底蕴与体育活力的亮丽名片,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慢生活”,感受“绿动力”。

  生态重生:疮疤抚平,重披青绿

蟒蛇河

市民游客在生态河滩边露营

  秋日午后,阳光洒在碧波荡漾的蟒蛇河上,生态河滩边芦苇摇曳、绿树成荫、水鸟翩跹,居民和游客在此垂钓或是露营赏景,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从昔日人人避之不及的“小黑河”,到如今广受欢迎的“城市绿肺”,蟒蛇河的蜕变成为盐城生态治理成果的生动写照。

  蟒蛇河上起大纵湖,下接新洋港,全长52公里,是盐城重要的灌溉与泄洪通道,被誉为“母亲河”。面对曾经的水质污染、行洪能力下降等问题,盐都区于2016年启动前期规划,2019年全面推进系统治理,统筹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与湿地生态修复。

  按照“一湖一河三带”思路,盐都区采取生态护坡、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等治理措施,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强化源头治理,实施污水处理工程和河道清洁工程,将118条支流全部纳入农村环境“五位一体”长效管护范围,实现全域水环境持续改善。

  如今,蟒蛇河已焕然一新。据统计,项目累计修复面积达11460亩,栽植各类树木130万余株,沿岸绿化率超过90%,为百万盐城人提供了生态“绿肺”。2023年9月,蟒蛇河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二届“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文旅融合:水陆联动,串景成链

  治理并非终点,活化才是关键。盐都区并未止步于生态修复,而是对蟒蛇河展开整体开发,整合沿线万亩荷花池、芦苇荡、水上森林、东晋水城等资源,建设24个主题服务驿站、多个露营基地与特色农业园,打造集健身绿道、水上游览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廊道,推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

蟒蛇河晨雾 丁雪晴摄

蟒蛇河上迎朝霞

蟒蛇河春色

  蟒蛇河自东向西流经龙冈、秦南、大纵湖、楼王、学富及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等六个镇(景区),沿线景观丰富多元。龙冈镇的千亩桃园、梨园提供丰富的采摘体验;秦南镇的水牛肉等特色美食令人回味无穷;西行至大纵湖,游客可在东晋水城中追溯历史脉络,领略里下河水乡的深厚文化底蕴。蟒蛇河不再仅仅是一条河,更成为一个可感、可玩、可消费的立体生活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0月1日,蟒蛇河游船正式通航,结合小火车、手作体验等业态,形成“一站式”趣玩动线,构建水陆联动的旅游新格局。盐都区还重点打造了全长52公里的环河生态旅游公路,将大纵湖、燕子阁、三胡故里等景点及田园村落串珠成链,成为乡村生态游的热门路线。

  生态廊道不仅“串”起好风景,也“串”起好“钱”景。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的建设,直接带动了河道沿线6个镇、21个村庄、300余户居民参与生态廊道的管理和旅游运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体育赋能:赛事活水,涌动河廊

  如今,蟒蛇河湿地风光旖旎,水乡风情独具,沿岸绿道已成为居民和游客户外运动的热门场所,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绝佳条件。近年来,盐都区依托蟒蛇河的生态资源优势,成功举办多项体育赛事,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

2025年江苏盐城大纵湖生态铁人三项赛比赛现场

铁人三项骑行赛段

  2025年6月1日,中国铁协C级赛事——江苏盐城大纵湖生态铁人三项赛在盐都区大纵湖景区和蟒蛇河生态廊道成功举行,吸引全国26个省份500余名选手参赛。赛事以“水陆双栖、景赛一体”为特色,赛道南北贯穿沿河绿道,串联多个驿站与景点,选手在蟒蛇河畅泳,在生态廊道间骑行奔跑,在竞技中充分感受盐城水乡的生态之美与人文魅力。

  今年国庆期间,盐都区推出的蟒蛇河骑行露营季活动成功举办,结合绿色骑行与户外露营,为市民游客带来集运动、休闲与自然于一体的多元化体验,彰显了文体旅融合的积极成效。

  一系列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盐都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如今的蟒蛇河,已成为盐城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和长三角地区慢生活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以上,实现了从生态疮疤到城市名片的华丽转身,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与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盐城样本”。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