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故宫博物院,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他指出,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

故宫博物院占地100余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约9000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地。无数人坚信“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故宫”,希望穿梭于红墙黄瓦间,聆听每一块砖石诉说的六百年历史风云,感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这不仅是对珍贵文物和宏伟建筑的心之所向,更是对传统文化和文脉传承的自觉追寻。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9月30日起,“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在午门展厅对观众开放。本次展览通过“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200件(套)珍贵文物文献,展现了故宫博物院的百年风华,一幅幅稀世名作、一件件匠心器皿,见证了中华民族弦歌不辍的文脉和灿若明珠的成就。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首次向公众敞开怀抱,开放首秀便创造了“比肩接踵、万人空巷”的盛况。但故宫的文化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初创时期面临宫殿损毁、文物杂乱的窘境,到战争年代经历炮火震荡、文物南迁的风险,处处都写满了文脉赓续的艰辛。如今,故宫在2009年首次突破年接待观众1000万人次,于2024年达到1760万人次,共保存186万余件套藏品,开放面积也从30%跃迁为85%,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保护好故宫,发挥好故宫的作用,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故宫人的光荣使命。一批又一批文物修复师秉持着大国工匠精神,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传统修复技艺使千年文物重现昔日光彩,让这座古老的宫殿实现了从历史遗存到活态文化的华丽转身。故宫的发展始终紧扣“守正创新”这一要义,这里有超百万件文物和古建筑得到数字化采集,十万余件文物高清影像向公众开放,古老文物不再“束之高阁”,开辟了文化传承的新维度新方法;这里有年均研发超过一千二百种、覆盖四十五个商标类别的文创周边,《故宫日历》、冰箱贴、书签、盲盒等产品大受欢迎,传统元素凭借现代设计融入日常、用于平常……一系列璀璨成就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今天实现文明与经济的“双赢”。

文化是民族的根、精神的魂,“文博热”是文化自信自强的生动注脚。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同根同源,要沉得下气、静得住心,博物院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方珍宝,熔铸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基因,需要用心呵护、用力宣传。只有以刚性制度守住历史红线,用柔性创造激活文化肌理,方能让文化血脉代代赓续、文化根基深厚坚实。时代的浪潮奔腾不止,文化的传承发展生生不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由表及里,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出圈,使得中华文明的光芒能够继续照亮前行之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故宫的百年变迁映射着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壮阔历程,这座历经风雨的古建筑群,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供稿:东双沟镇(张敏)编辑:陈 霞审核:刘军波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

原标题:《洪声E评 | 百年薪火相传,文脉弦歌不辍》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