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各国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前沿,更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境内腾冲为云南重要的近代工商业发祥地之一。在公元前4世纪,就是中、缅、印三国民间贸易的交通走廊;战国中期形成“蜀身毒道”,也是丝绸之路中著名的“永昌道”;明清时期的移民屯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使保山成为“滇西—大都会”。

“千年茶乡·田园城市”。
保山市昌宁县是历史文化名县,寓意“昌盛安宁”。3000多年来,勤劳的昌宁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谐的生态文化、厚重的茶乡文化、秀美的田园文化。于1933年由永昌(今隆阳区)和顺宁(今凤庆县)析置设县,两县各取一字而得名;境内居住着彝、白、傣、壮、苗、回等少数民族群众。

昌宁县山区面积97.05%;绝大部分地区适宜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生长。东部及中部适宜种植茶叶、嫁接核桃;南部及西部适宜发展甘蔗、种植西瓜、香蕉、芒果等亚热带水果。
辖区的大田坝镇位于昌宁西北部,在两汉时期,这里先后属不韦县、永昌郡;1988年改称大田坝乡,2014年撤乡建镇至今。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举行。本届故事会首次走进云南,围绕“耕耘乡村向未来”主题,16位来自云南各州市的“新农民”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精彩故事。
本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上,昌宁县大田坝镇新寨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鲁凤珊,讲述了她这个“跨界”农民——,扎根山区,和新寨村民族群众一起从泥泞走向坦途的故事。

“泥路沾裤脚、锄头磨厚茧”,是刻在鲁凤珊骨子里的“农民”烙印和基因。
她出生在“千年茶乡”的一个偏僻小山村,2008年父亲病逝。为撑起家庭重担,供孩子读书,她放下锄头,走进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成了乡亲们口中的“敢闯的农村妇女”。
有人说她“土包子干不了精细活,黄脸婆撑不起大场面”;但她认准了保险能为农民遮风挡雨,做起事来兢兢业业、风雨无阻。
有次雨天送保单,她滑进泥潭,浑身是泥,却死死护住业务包,因为那里放着群众的安心丸。凭着这股劲,她带着姐妹们组成了“大田坝娘子军”,把保险送进村村寨寨。看着群众拿着理赔款道谢时,她明白:群众不求“逃离土地”,只求日子安稳。
若是参天大树,就拥抱阳光雨露;若是蝼蚁弱光,就勇敢向上攀爬。生命的意义,不由他人定夺;你要做的,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8年的保险生涯,她学会用电脑、考了驾照,评上优秀主管,还和姚明合过影,更凝聚了“把乡亲的事当自己的事”的初心。

2016年村“两委”换届,选票把鲁凤珊拉回了新寨村。一边是能养家的保险工作和公司挽留,一边是家乡脱贫担子和乡亲们的期盼……纠结中,家人劝她:“路你自己选,但不管选啥,都别辜负大家的信任。”
愿我们都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别人。
最终,她放下“小家”,接下了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重担。当时,正赶上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全村546户中有318户贫困户。她沉下心,啃硬骨头:入户听民意、跑部门争取项目;连夜做群众工作,每天凌晨1点前从没睡过觉……500米外的小家,成了她N顾茅庐而未入的“宾馆”。

一句“青春没有售价”,她从山上忙到山下。
为了让父老乡亲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困难,她带领群众,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硬化了35公里水泥路;修建了2个易地扶贫安置点,让121户民族群众搬进新家。拆旧复垦时,她陪着舍不得“根”的老人聊到深夜。
风还是记忆里那股软软的暖意,人还是见面就熟络地寒暄。
为了让群众交易方便,她带领群众建成了新寨村交易市场,圆了祖祖辈辈“在家门口卖货”的梦。如今,赶集方便了群众把农副产品变成现金;每年开展的农产品交易会,也热热闹闹……这些年,她挨过骂、受过委屈,但始终坚守初心,努力把群众工作做好,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群众工作做多了,难免说得口干舌燥。有时候,她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家人心疼,群众心疼,就她自己依然如故。
在凝聚民心工作中,鲁凤珊和村“两委”班子,组织开展了感恩教育、励志宣讲。在每个节日举办文艺活动,用“脱贫小品”说希望、说盼头;在法治宣传中,坚持进村入户,重阳节给老人过集体生日,六一节送孩子文具;不断开展技能培训,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天地之间,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2021年,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在没有项目资金的情况下,鲁凤珊和村“两委”决定筹建“同心广场”。他们找爱心人士协调建材,乡亲们主动来背沙背砖运上山,就连老人们也来帮忙。
80岁的熊大爷,天不亮拄着拐杖往工地赶。他说:“村里做事情,咱不能缺席。”大家还给该建设起名叫“德道工程”,说这是“大家出力、共同受益”的事。
建设活动最忙时,村里有110名群众参与……短短三个月,同心广场、同心塔建起,“道德路”“团结路”“励志路”连起了全村群众的心。
光在这里慢了下来,大田坝的山水与炊烟,温暖了每一个瞬间。

在产业发展上,新寨村党支部坚持走“固老育新”路:香料烟提质扩面,建有机茶园打品牌;同时,加快核桃培育提品质。
为了让村里的弱劳力能增收,党支部以“招小商”的方式对接企业,发展了万寿菊产业。面对少数群众的反对意见,鲁凤珊带头试种两年,并突破了反季节种植,同时修建了鲜花储存池。
今年,新寨村成功种植了650亩万寿菊,每亩增收2000多元;老人采花,每天能挣200元工钱。70多岁的张国昌夫妇说:“老了还能在家门口挣钱,觉得很有价值。”身体不好的群众罗光久说:“种万寿菊我搞得赢呢,我很高兴!”现在,村里还试验种植了中草药、水稻旱种等,多种产业铺就了致富路。

一杯古树茶,喝的是百年风土,品的是时间沉淀。
十年坚守,新寨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鲁凤珊也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每个新寨群众用双手拼出来的,凝聚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扎根一线的辛苦付出。
现在,鲁凤珊参加了全国头雁培育学习。这份头雁成长培育,让她更坚定了守护土地的决心,和大家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沧桑的历史被沉淀进岁月深处,温情的时光正在蔓延,滋润养护着位于哀牢古国后花园的魅力天堂。
一半沧桑岁月,一半温情时光。
时光,让大田坝变得越来越美好。(文图/张 密 张红飞 余 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