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史可法在前线徐州一带稳定军心、积极备战时,在朝廷的马士英十分忌恨史可法的威名,任命一个叫卫胤文的人为“兵部右侍郎”,让他来总督“兴平军”即高杰的部队,并且让这个人上疏,讥诮史可法,企图夺取史可法兵权。

  后来,经过几股力量制衡,高杰原先的部队由高杰外甥名叫李本身的来任总兵提督,以胡茂顺为督师中军,又立高杰的儿子为世子,这样才安定了军心,整个部队又回驻到扬州一带。

  这时,清军已经占领山东,直逼淮河南岸。

  顺治二年四月,史可法准备离开扬州,移军驻守泗州,保护明祖陵。

  但南京城内,又发生左良玉兵变犯阙事件,弘光朝廷在危难关头,还是要依靠史可法,派人快马召史可法回南京救援。

  当史可法渡江到达燕子矶时,左良玉的叛变已经被平息,史可法又只好回师再过江。

  因军情发生变化,史可法只好带兵来到安徽天长一带,以声援盱眙,保护明祖陵。

  但很快,泗州城沦陷,明祖陵所在地盱眙也被清军占领了。

  史可法只好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奔还扬州,他要守住扬州城。如果扬州城失守,清兵就到达长江北岸了,对岸的都城南京,那就真的难保了。

  当时扬州城正在讹传,说叛军许定国已经带兵快打到扬州了,要全歼此刻在扬州的高杰残部。

  扬州城内老百姓听说军方又要在城内开战,全部不顾一切地夺关而逃,他们要冲出扬州城,以保性命,出现舟楫船只被抢夺一空的现象。

  为稳定民心,史可法派人发出檄书,要求各地做好镇守,不要乱了阵脚。但 “无一至者”,没有一个地方响应史可法的。大明王朝真的是到了穷途没落、奄奄一息的困境了。

  五.史可法孤军血染扬州城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日,清军压境,兵临扬州城下。

  对于都城南京而言,扬州城是长江以北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扬州城被拿下,清军就可以顺利过江,打到南京,端掉明王朝弘光政权的老窝,那是大明王朝的忠臣良将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扬州城,注定要有一场恶战;而史可法作为督师淮、扬一带军事的朝廷命官,已经被推到了硝烟肆虐的战争前沿,容不得他有半点犹豫、半步退缩。

  四月二十一日,面对清军的强大围城攻势,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二凤”拔营出降,明朝军队前徒倒戈,出现分裂。

  这样一来,扬州城中,抵抗清军的力量更加单薄了,军心动摇现象开始出现。

  但在史可法坐阵“督师”下,誓死抵抗清军的将士们全部上阵,依据城墙拒守,同时层层布防,严守街巷,准备与清军决战到底。

  扬州城主要从唐代开始营建,唐城在今天瘦西湖以北的平山堂一带。到了宋代,扬州城南移,出现宋大城、宋小城、宋夹城之分,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安全防御需要,城墙规范着城市的走向和大小。到了明代末年,扬州城格局主要是宋元时期的走向。所以史可法当年率领扬州城军民抵抗清军时,依凭的城墙应该是宋元时期延续下来的。

  扬州城的西面比较险要,史可法就亲自带兵把守。

  作为督师统帅,史可法平时与将士们相处,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坚持只吃一个菜;“夏不箑shà,冬不裘,寢不解衣”,夏天不用扇子,冬天不穿裘衣,睡觉不解衣带。由于他坚持与普通士兵一样生活,深得士兵爱戴,士兵也乐为之效死力。

  由满族游牧民族为主力组建起来的清军,与当年元代蒙古族组建的军队一样,骠悍而嗜杀。清军屯扎在不远处的“班竹园”,随时会扑过来对扬州城进行炮轰攻击。史可法向在南京的明廷请求支援,但根本无望。

  扬州城成为孤城,史可法的军队陷入孤军奋战恶劣局面之中。史可法自度难逃一劫,就给母亲和妻子写信,信中有“死葬我高皇帝陵侧”之语。

  这里的高皇帝,就是指朱元璋,再次表明了史可法忠诚于大明王朝的铁定心志。

  今日之史学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什么目的,竟然将弘光朝定性为“南明”,顺势将史可法定性为“南明”的兵部尚书、大学士,实属枉顾史实,或者说是在故意碾压南京作为明代都城地位所致。他们企图抹杀南京作为明代的首都—留都——再首都的历史事实,那么请问问当年为大明王朝浴血奋战的史可法们会不会同意,问问扬州城被屠城十日的那些亡灵们会不会答应。

  历史学家的可贵品德在于:回到历史原点去观照历史,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人云亦云。

  束有春2025年11月1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