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三桂因私泄愤,走上与大明王朝彻底决裂的不归路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明都燕京即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经”,在煤山一棵树上自缢身亡。李自成称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到了四月,明朝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报复李自成“大顺”政权将领刘宗敏对其家眷不恭,竟打开明朝国防重镇山海关大门,将早已对大明江山虎视眈眈的满洲清兵引入关内助阵。

  清兵先是在“距山海关十里”(《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吴三桂列传》)的“一片石”这个地方打败了李自成将领唐通所部之后,趁势迫近山海关。吴三桂开关延请,设仪仗,吹螺号,与满清睿亲王多尔袞拜天地、结盟约。后来,双方联手,轮番出战,力战数十回合,将“横亘山海间”的李自成二十多万军队打败。

  李自成对“满洲兵”的到来很是惊诧,似乎有畏惧胆怯心理,加之当时天公不帮忙,“大风尘起,咫尺莫能辨”,狂风大作,尘土飞扬,人站对面却见不到人,致使全师噪动大乱,阵脚不稳。清兵二万骑兵趁势左右冲阵,腾跃摧陷,使“大顺”军很快气夺势溃,阵线被撕破,结果是一败涂地。

  李自成只得策马遁逃,重新回到北京城。逃归途中,又杀死了作为人质的吴三桂父亲、京营提督吴襄。

  李自成回到北京城后,一不做,二不休,又杀死了吴三桂父亲吴襄全家,最后弃京城而去,继续当他的“流贼”去了。

  李自成在“大顺”政权的龙椅上还没有坐热乎,就被吴三桂联合清兵赶出了北京城,其“大顺”政权宣告消亡。

  吴三桂率军“直趋燕京”(《清史稿•世祖本纪》),与清兵合力追击李自成,且屡战皆胜,一直追到山西才还师。

  到了五月,满清睿亲王多尔袞率大军抵达燕京,入主明皇宫武英殿,俨然以取代明王朝自倨,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发号施令。

  等到福临即顺治皇帝到达北京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也就在这一年的冬十月,顺治在北京的南郊告祭天地,登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清”。

  还是在这一年的五月,福王朱由崧先是从北京逃到江苏淮安,后被在南方任职的明朝政府官员马士英、史可法等迎接到明王朝始初都城南京,先“称监国”,以皇室“殿下”身份指挥明朝军队进行双抗击:一是继续抗击李自成“大顺”政权军事残余势力,二是抗击吴三桂及被其引进来的满清军队。

  福王朱由崧为了争取吴三桂的力量,开始曾经代表明庭,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甚至还派人给吴三桂从海上送去大米十万石、银五万两,希望他能继续为明王朝效命。遗憾的是,明王朝的一片诚心被吴三桂无情拒绝了,吴三桂铁了心要投靠新主子,与明王朝彻底决裂。

  虽然如此,也不能阻挡人们挽救明王朝命运的步伐。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正式即皇帝位,接过祖宗的旗帜,建元“弘光”,史称弘光帝。明王朝在烽火连天、命悬一线的危急存亡关头,开始进入“弘光”年代,明王朝的国祚在南京又得以赓续。

  南京这座城,在走过了明王朝的都城、陪都(留都)后,现在又再度成为首都,兜了个360度大圆圈,又回到了都城的历史原点。大明王朝还没有亡。朱由崧的“弘光”政权是在大明王朝原先都城上建立,这里是大明王朝的根与源,这里本来就是“明”,后人将弘光政权称为“南明”,是对大明王朝首先建都南京、且长达50多年后才迁都燕京的历史真相的漠视。“南明”应是指在南京以南建立的明王朝流亡政权。

  第二年即1645年的五月,南京最终还是被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清兵攻占,明王朝的忻城伯赵之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三十一人“以城迎降”,存在一年多的朱由崧“弘光”政权宣告结束,至此,“明祚永终”。

  弘光帝朱由崧与大学士马士英先是逃到安徽太平县(在黄山市境内),后来弘光帝在芜湖被活捉,再后来,被押往北京处死。

  我的《将“弘光”朝归入“南明”是对南京明代都城地位的严重贬损》一文,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还原论述,阐明了大明王朝是在1645年的“弘光”朝灭亡的此刻,才算正式灭亡。明王朝享国应该是277年,而不是276年。

  南京,是明王朝宣告建立、拉开大幕的地方,最终又是明王朝落下帷幕、遗憾谢幕的地方。

  明王朝的落幕,与其政权本身的腐败有关,而吴三桂的叛变,更是其灭亡的直接原因。

  但吴三桂并没有罢手,他又将刀直接指向了“南明”流亡政权。

  束有春2025年10月12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