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前秦使者淝水战前来献计,朱序一声呐喊扭乾坤

  作为前秦使者,朱序受苻坚委托,来到晋军大营,充当两国交战的使者。

  谢石、谢玄他们,并没有把在襄阳被苻坚俘虏的朱序当作叛徒、当作变节分子来对待,更没有搞阶级斗争、怀疑一切那一套,而是热情地接待了昔日的老朋友老同事。

  再说两国交战,不杀使者,是中国古代社会“国际”间早已自觉遵守的公约,无端斩杀使者,被认为是不吉利、是失败的前兆。在中国古代,人员之间的“国际”交往也是很自由的,“朝秦暮楚”社会风气一直延续着,人们习以为常;让前朝大臣为本朝所用,也是十分正常的事。

  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倒是经常成为政治外交的一种警醒。可能这句话,苻坚都没有听过,或者还根本没有领悟透,否则,在双方交战的关键时刻,他怎么能让汉族出生、且在晋庭为宦的朱序来充当他这位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说客使者呢!

  老友相见,双方自然寒喧一番,接着,朱序私下对谢石等人说:

  “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朱序话的意思很清楚,希望晋军趁秦军大队人马未聚集到齐、小股军队又立足未稳、尚没有形成合力之际,先打掉他的先头部队,如同打痛了蛇的七寸一样,迫使秦军的先头部队掉头鼠窜,这样一来,先头部队乱了、败了,跟在后面的部队就会自然跟风,必定大乱。

  朱序又语重心长地对谢石、谢玄他们说:如果同前秦军队硬拼,打阵地战、持久战,那晋朝肯定是拼不过的。

  谢石听说苻坚已经在寿春了,“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因为害怕打不过,谢石就想坚持不出击,以此来拖垮秦军。

  但谢琰劝谢石听从朱序的建议,尽快与前秦的先头部队交火。

  这边,苻坚在继续做着他的“一统”美梦。他低估了晋军的顽强战斗力和将帅们的智慧,忽略了“劳师以袭远”乃兵家之大忌,更没有对派朱序去当说客、有没有不当之处的思考。

  十一月,谢玄派遣广陵相刘牢之帅“北府兵”精兵五千,快速奔赴战略要地洛涧(又名洛水,即今安徽淮南市东淮河支流的洛河)。未至十里,发现前秦梁成军队已经在洛涧设置障碍,并严阵以待了。

  刘牢之率军强行推进,渡水作战,击败梁成,斩梁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致使秦军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达万五千人。

  刘牢之同时活捉了前秦的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

  在接到刘牢之胜利捷报后,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开始主动迎击秦军。

  秦王苻坚与弟弟、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观望晋军阵势,只见晋兵部阵严整,士气高涨。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皆以为是晋兵,这就是“草木皆兵”成语典故由来。

  苻坚回头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苻坚看到晋军队伍整肃,具有战斗力,这时才意识到,晋军也是一支劲旅,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差弱,不免在心里打了个寒颤。

  秦军逼近淝水(亦作“肥水”,源出今安徽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而布阵,使晋兵不得渡过淝水。双方隔河对峙,如同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谢玄这时开始使计,想诱秦军上钩,再伺机与彼交战。他派遣使者向阳平公苻融喊话说:

  “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意思是说,你们秦军孤军深入,现在又临水布阵,是准备要打持久战了吗?你们还不如把队伍稍作后退,让我们晋军好渡过河,再与你们作战,好一决胜负。这样不是更好吗?

  秦军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众将不同意让晋军过河,因为他们人多,完全可以阻挡晋军前进。

  谁知苻坚却说:

  “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苻坚想利用晋兵渡河到河中央时再出击,与晋军打水仗,一定会取胜。

  头脑发热的苻坚,完全忘记了他所率领的北方军队大多不习水性,打水仗,倒是南方军队的强项。

  哥哥昏了头,谁知弟弟苻融亦昏了头,觉得苻坚分析得有道理,竟然也同意了苻坚的决定,按照晋兵将领谢玄的作战意图来行事了。只见苻融“遂麾兵使却”,下令让已经临水待战的部队,全部后退。

  这苻氏兄弟俩,估计此刻也是大脑短路了,亦或是自侍强大,亦或是受了春秋时期的楚国与宋国“泓水之战”时,那位宋襄公“蠢猪式”作战行为的负面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中了晋军的“诡道”?

  “泓水之战”是不是魔咒,在“淝水之战”中得以重演?

  束有春2025年10月4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