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二年(372年)七月,简文帝病重,急召桓温回朝辅政,并在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要求桓温“便来,便来”。

  桓温仍推辞不肯入朝,并且上疏皇上,对皇上“圣体不和”表示惶恐之心;加之自己“朽迈疾病,惧不支久”,所以推荐谢安、王坦之将来“内辅幼君”。

  桓温的上疏奏折还未到朝廷,简文帝就驾崩了。遗诏“大司马桓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家国事一禀之于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同时又曰:“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俨然一副刘备托孤姿态。

  太子司马曜当时只有十岁,简文帝的遗诏是让桓温仿效诸葛亮、王导来协助小皇帝。但当简文帝想让桓温像周公那样“居摄”时,侍中王坦之觉得不妥,竟当着简文帝的面把诏书给撕了。

  这王坦之也是发现皇上已经不行了,所以才敢斗胆这样做。

  《晋书•王湛列传》之“王坦之传”记载:简文帝司马昱在临终前,诏大司马桓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坦之自持诏入,于帝前毁之。”

  简文帝见状,有气无力地说:“天下,倘来之运,卿何所嫌!”

  王坦之回答说:“晋王朝的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您怎么能一个人独断专行呢!”不同意病危皇帝把晋室江山让给桓温掌控。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追封司马懿为晋宣帝,在晋朝人的心目中,司马懿是西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是东晋开国皇帝。正是在王坦之的强烈建议下,简文帝同意让王坦之改诏,将诏书中的“摄政”二字改为“辅政”,依照诸葛亮、王导辅政时的做法。

  纵然如此,国家事务大小,今后概听命于大司马桓温了。

  简文帝驾崩后,群臣惧于桓温,不敢拥立太子,都认为应请桓温来决定。

  但是,尚书仆射王彪之等极力反对,这才使已经11岁的太子司马曜得以继位。王氏家族的官员还是在竭力维护着司马氏皇室的政权地位,“王与马,共天下”的传统,在此时是仍然可以读出其中的含义。公元373年,司马曜登基即位,是为晋孝武帝,改元“宁康”。

  开始的时候,褚太后认为,孝武帝司马曜年幼,且正在居丧期间,再次提议让桓温摄政,结果又被王彪之等阻止。

  再后来,孝武帝又命吏部尚书、中护军谢安征桓温入朝辅政,并加其前部羽葆鼓吹,赐武贲六十人。

  桓温仍旧辞让,既不接受,也不入朝。因为桓温还在生朝廷的气,他原以为简文帝在临死前会将皇位禅让给他,或者让他“摄政”的,如今是帝王梦破灭,大失所望,所以十分愤怨。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兵进京,先拜谒皇陵,又将部队驻扎在新亭,大陈兵卫。

  当时京城建康是流言四起,都说桓温此次入京,是要诛除王、谢两大势力,是要颠覆晋王朝。

  经桓温直接点名,并由皇帝下诏,由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之二人到新亭奉迎桓温进京。

  谢安、王坦之二人率文武百官拜于道侧,朝中位望稍高者皆惊慌失色,害怕大祸随时临头。

  负责具体迎接任务的王、谢二人,此时是神态各异:王坦之“甚惧”,非常害怕;谢安是神色不变。谢安对大家说:“晋朝国运存亡,取决于此行”。大有慷慨赴死、壮士不还的气概。

  桓温部署重兵守卫新亭,他要在这里设下鸿门宴,会见谢安、王坦之。为此,他在会见厅的隔壁后面,埋伏许多刀斧手,欲于坐中加害谢、王二人。

  王坦之、谢安早已风闻桓温要杀了他们,一到桓温的帅帐内,王坦之早已吓得浑身冷汗直冒,汗汁沾衣,连手版也拿颠倒了。而谢安呢,倒像没事一般。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从容就席,坐定”,谈笑风生。不仅如此,谢安还反客为主,主动出击,言谈间,忽然对桓温说道:“我谢安曾经听说过,古代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意思是说,国家应该将兵马布阵在边境线上,以防止敌国入侵。今天,桓将军为什么要把兵士藏在隔壁后面呢?”

  桓温听了,尴尬地笑了笑,说:“现在非同寻常,非常时期必须有非常举措,我也是不得已才如此呀!”说完,使了个眼色,令左右将伏兵全部撤离。

  会谈时,桓温还安排幕僚郗超“卧帐中听其言”,让郗超这个人躲在帐中旁听。但一阵风吹来,“风动帐开”,郗超一下子暴露了出来,很是尴尬。

  谢安见状,开玩笑地说到:“郗生可谓是入幕之宾矣”。意思是说,你郗超可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幕僚啊。

  经谢安这么一点明,双方原先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许多,最后竟是以“笑语移日”而收场。双方由开始的剑拔弩张到最后是言谈甚欢,谢安的智慧与应变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谢安,字安石,在四岁的时候,桓温的父亲桓彝见到他,就夸“此儿风神秀彻”,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等到“总角”十四五岁的时候,谢安已经显得“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并且是“善行书”。二十来岁“弱冠”之年时,谢安曾经去拜见王濛,双方清言良久,深得王濛赏识。

  谢安早年以“放情丘壑”为生活主要内容,并且每次外出游赏时,“必以妓女从”。朝廷及地方政府多次征辟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了,一直到四十多岁了才肯出来做官。

  早在桓温已经是征西大将军时,就对谢安的才能及人品早已熟知,辟谢安为他的司马。

  后来,桓温带着谢安一道出征。当时,在新亭与前来送行的朝廷大臣们分手时,中丞高崧曾对谢安开玩笑地说:“你多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多少人曾请你出来为官,你都不肯,不知道你是如何面对天下苍生的!现在你出来做官了,天下苍生又不知道如何看待你了!”

  谢安听了,很有惭愧之色。

  桓温有一次来看谢安,正值谢安在“理发”,即打理头发。那时候的男子还没有剪发的习俗。

  由于谢安是个性格不急不慢的人,有时甚至于有些动作“迟缓”,把头发理好后,再让人把帻帽拿给他戴上。

  桓温在那里坐着,反过来劝那些人:“大家不急不急,让司马把帽子戴好了再出来。”桓温对谢安的尊重,由此可见。

  谢安本已随桓温北征了,后来谢安的弟弟谢万生病死了,谢安向桓温请求回家处理家务,就这样,谢安离开了桓温。

  谢安后来又当上了吴兴太守,在任的时候,没有多少人觉得他好,但离开后,老百姓及与他共事的人又觉得他蛮好,经常挂念他。谢安后来又被朝廷征拜为侍中,很快又升任为吏部尚书、中护军。

  谢安正是凭着自己的人品,及与桓温曾经多年共事的关系,才使他在桓温面前显得一点也不紧张,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政治紧张局势。

  束有春2025年8月20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