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明交流互鉴在近代以来的实践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封建社会、尤其是清王朝长期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成为历史。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一个接着一个,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中华民族内忧外患,认识并了解西方文明已经成为当时有识志士的强烈追求。林则徐一方面焚烧鸦片,一方面也在编译《四洲志》,正因如此,林则徐也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拯救民族之方略,提出要向西方学习制造“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等“长技”,通过“师夷”手段,来达到最终“制夷”之目的。

  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传统“私熟”教育逐渐被教会学校所取代,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建设开始出现,乃至在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影响带动下出现的“考古”专业,在今人看来,早已习以为常,但却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饱受欺凌的情况下,不得不被动接收西方文明冲击交流的产物。

  文明有先进、落后之分,有健康与腐朽之别,先进的取代落后的,健康的战胜腐朽的,这是文明自身发展的必然趁势。但文明又是多彩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共存的。西方文明对我国的影响,有些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已经变成我们文化文明的一部分了。我们现在以七天为一周,来作为作息时间周期,其源头与西方文明对上帝的信仰礼拜有关,所以“周一”又常被人们称为“礼拜一”,周二又称为“礼拜二”,直至第七天星期天,又称为“礼拜天”,因为这一天是上帝在创造万物后的休息日子,也是人们前往教堂对其进行礼拜的日子。人们在询问“今天是星期几”时,又习惯常用“今天是礼拜几”来表达。

  中国传统的以10天为一“旬”、将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下旬的计日方法,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将一天一夜分为24小时的计时法,已经让中国传统历法“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计时法亦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1912年开始,我国为了与世界文明对话方便,实施阴阳合历,既保留我国传统的农历纪年,又采用西方的阳历纪年,从而出现了“阳历年”“阴历年”之分。

  早在1964年,毛泽东主席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示》中就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著名论说,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他的这两句话都没有过时,对我们今天以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来研究文明交流互鉴,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978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让国家强起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主动敞开国门,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对话,互相借鉴,让世界先进文明为我所用。

  2001年,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与世界先进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向新阶段。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伟大实践,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全面、深化、可持续发展阶段,正在朝着中国式现代化方向稳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站在全球视野,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向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发出了文明对话,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他的一系列论述,充分表现了大国领袖的宽阔胸怀和责任担当。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又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2019年5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刻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现文明和谐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主席有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指出:“国家支持开展考古、修缮、修复、展览、科学研究、执法、司法等文物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主席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和平发展的重要指引。2024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决议,把每年6月10日定为“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中国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建设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再次重申,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文明互鉴的推动者。

  在全球进入信息化、多极化的时代,尤其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人类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情况下,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全球视野,为我们指明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国际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人民正在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以自己的方式加油干,行业之间,不同学科领域之间,交流互鉴,协同合力。中国人民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积累的智慧,制定出中国方案,以谋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积极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包容与共同发展。

  文化、文物、旅游、广播、电影电视等领域是挖掘、研究、宣传、展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领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文化强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更是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建设,在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系列讲话精神指引下,通过博物馆、纪念馆、非遗馆等场馆展示,通过出国办展览或与国外博物馆联合办展览“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举办论坛、博览会,通过广播电视“国际频道”,通过电影拍摄与对外推介,通过数字网络新型媒体手段等,在国内大平台、国际大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正能量,为促进中华五千多年灿烂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往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与贡献。(本篇连载完)

(“稽古润今”篆刻由孙汝龙先生惠赠)

  束有春2025年7月24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