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从社会层面看,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接受。
一是注重儒家经学传授普及。
自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并亲自教授弟子达到三千多人,掌握知识成了平民的权利而不只是少数贵族阶层的专利。
我们从杨氏一门的发展轨迹看出,在走过了“原始积累”的血腥阶段后,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个人在未来发展前途中必备的要素。朝廷设立五经“博士”职位,全社会对“五经”学习的重视,杨氏一门堪称是学习和传授的典范。
《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杨震的父亲杨宝以教授弟子儒家经典为终生。杨震少而好学,曾跟随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经博览,通晓经术,对儒家典籍无不穷究。桓郁是当朝九卿之一的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选试博士,曾为汉章帝和汉和帝讲授儒经,是当时政治地位显赫、学术威望极高的经学大师。
名师出高徒,杨震在精通以《尚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后,自费设塾授徒,传授学问。从20多岁起,在近30年的时间内,地方州郡数次征召他出仕为官,他一概置之不理,专心教授,传播文化,弟子先后达三千多人,人称他为“关西孔子”。
我们再看杨秉,他虽然博通书传,满腹经纶,年轻时仍然不愿意出来为官,以隐居教授弟子为乐,这一点,与他的父亲杨震十分相似。他们父子二人早期都以传授儒家经学为人生追求,并且都是到了年届五十岁左右才出仕为官,其人生精力充沛旺盛阶段,是用在了为普及宣传儒家思想做贡献方面。
二是维护封建正统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基础上的。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都是一姓统到底的“家天下”。黄帝等“五帝”时代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已经成为遥想。到了秦王朝,仍然想一姓统到底,由始皇而二世三世直至无穷,惜二世就宣告终结。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虽然没有刘二世、刘三世之说,但仍然在生前丢下狠话:“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刘邦在位时,与群臣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史称“白马之盟”。
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弄权,最后建立“新”政权,将此盟约彻底撕毁。
光武帝刘秀重建汉王朝后,此盟约再被重提。直至东汉末年曹操称魏王,其子曹丕继任魏王并代汉称帝后,“白马之盟”才又被彻底撕毁。
汉王朝能够前前后后维系400多年,中间出现吕后苦苦支撑的8年、王莽“新”政的15年,不是被诟病,就是被正史骂得狗血喷头。江山必须由老刘家来做主,否则就被扣上“篡夺”的帽子。这种封建“正统”思想源于“白马之盟”,着实为刘姓江山的延年益寿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实践依据,但也同时又成为朝廷内外权力之争时相互打压攻讦的依据。大臣们上疏进谏,只要坚持从维护刘姓正统的江山社稷出发,都不会出现大错。
我们从杨震、杨秉等人的上疏奏折中感受到了这种影响,从他们蒙冤受屈而无怨无悔、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人生目标中感受到了这种影响。这种思想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前后400多年不变,实在是难能可贵,比起后世出现的教义也好、主义也罢,不知要管用多少倍。
正是有了经过汉王朝400多年封建“正统”的成功实践,给人们的思维带来定势,后世历朝历代,那怕皇帝再昏庸、再年幼无知,也得让他坐在金銮殿上指点江山。身边的大臣们(包括外戚、宦官们)再有雄才大略,也不能逾雷池半步,否则会给扣上“干政”“篡权”等一系列大帽子,“正史”中也必定会让你留下不光彩的一笔。
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陈胜当年在秦王朝时发出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怒吼声,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了。这种由汉王朝真正树立起来的封建“正统”权威,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整个历程,有多少个封建王朝不是靠这种“正统”大棒来威吓、来苟延残喘的?
但历史总是在一次次否定、否定之否定中循环发展的,只有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当历史真正走向“共和”时代,这种由汉王朝建立起来的“正统”堡垒才被彻底攻破摧毁。
三是尊重贤能有德之人。
在冷兵器时代,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往往与能打能杀、有勇有谋关系重大,所谓“乱世出英雄”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一个新的政权建立后,社会一旦稳定,更需要由那些德才兼备的贤能之人来主宰。科举取仕直到隋代才出现,汉王朝的选拔用人制度主要是通过“举茂才”“举孝廉”“贤良方正”等察举征辟制度来完成。当然,建立军功等其他事功也是进入仕途的渠道之一。
杨氏一门除了开国功臣杨喜是武官出生外,后人大都因明经饱学、德能兼备而跻身国家上层。当时社会对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还是普遍尊重的,我们也可从杨震的成长经历中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认为杨震应该出去做官了,但他目睹社会混乱现象,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不仕”的志概。
一天,有一只头冠很大的鹳雀嘴里衔了三条鳣鱼,飞到杨震讲学的学堂门前,放下鱼后就飞走了。
学堂的“都讲”把三条鱼拿来对杨震说:“鳣鱼是卿大夫服饰颜色象征,三条鱼说明你将来的官职要升到三台。先生从此要当官了。”
从这位“都讲”的话中,我们看不出有任何对杨震才华学识妒嫉的口气,看到的是一种社会对人才、对知识、对贤德之人的尊重。
果然不久,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而有才,敬重杨震的学识、贤名和品行,就通过“举茂才”的方式,征辟杨震到他的幕府出仕为官。
杨震想到孔子也是五十岁以后才正式为官的,自己也年近半百,就只好停止了他心爱的教育事业,来到邓府上任。
在朝廷为官期间,杨震屡屡上疏,对汉安帝不能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为官深表不满,对皇帝奶娘以及奶娘的女儿女婿无功获爵获俸、对外戚宦官们结党营私等进行坚决抵制。更为可贵的是,杨震以太尉的身份,拒绝汉安帝的舅舅、大鸿胪耿宝的请托,拒绝皇后兄长、执金吾阎显等人请托,坚持以德以贤的用人标准,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坚决不推荐他们为官,纵然最后被迫害致死。但杨震的高尚人品与一身正气,是彪炳千古、永垂不朽的。
束有春2025年7月22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