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正月,曹操去世,曹丕袭汉丞相及魏王,改年号为“延康”。同年冬天,曹丕代汉自立,改元“黄初”,称“魏文帝”。
公元221年,刘备在四川成都称帝,史称“季汉”,亦因地名,人们俗称“蜀汉”。孙权于同一年,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由湖北公安迁至鄂州,并将鄂州更名为武昌。
曹丕称帝后,孙权“使命称藩”,示拥戴之诚。公元222年(黄武元年),曹丕降旨,大大地褒奖了孙权一番,并封孙权为“吴王”。从此,孙权建立起了由官方认可的吴国,拥有了整个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公元229年夏四月,夏口、武昌都说见到了黄龙与凤凰,这是好兆头,公卿百司都劝孙权称帝,以正尊号。丙申日(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南郊称帝,继续以“吴”为国号,正式建立“吴国”,年号“黄龙”。到了秋天九月,孙权又由湖北鄂州再次回迁并正式定都建业(今南京)。孙权建国,史学界称之为“孙吴”政权。
也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曹丕来到广陵(江苏扬州),站在长江北岸,望着江南,不无感慨地说:“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孙权称帝,所统治的区域居于长江下游、华夏东部,故亦称“东吴”。
孙权建立的孙吴帝国,正是在父亲孙坚、哥哥孙策创业的基础上,父子三人,同气连枝,前仆后继,历经数十载,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孙吴国家,靠着家族的力量与魅力,靠着团结大批异姓贤能之士,靠着自己的身先士卒、不畏艰险,一步一步地做强做大,直至迎来一个拥有一方疆土的帝国诞生。
孙坚只活到37岁,孙策只活到26岁,他们二人均死于非命,遭人暗算,过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可谓英年早逝。父兄的鲜血为孙权创立吴国谱写了史诗般的悲歌。
18岁的孙权继承父兄事业,转战千里,尽有江南之地。《三国志》史家评价为:“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孙权于神凤元年(252年)去世,享年71岁。《三国志》用“薨”来表达,而没有用“驾崩”一词,说明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孙权仍然是一位“诸侯”而已。但孙权去世后,东吴政权给他上的谥号是“大皇帝”,所以,后世亦称孙权为“东吴大帝”。
孙吴政权,从黄龙元年(229年)算起,共经历了孙权、孙亮(会稽王)、孙休、孙皓“三帝一王”52年时间。公元280年5月1日,孙吴末帝孙皓向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投降,标志着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局面结束,国家获得了再度统一。
孙权定都南京,南京的“都城”史正式开始了。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大明王朝均相继在南京建都,使南京在“六朝”基础上,享有今天的“七朝古都”盛誉。
南京的钟山又名紫金山,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孙权曾为之立庙于钟山,因改称“蒋山”。孙权去世后,葬在蒋山的一块高地上,位于现在南京的梅花山中。朱元璋在营建明孝陵时,因敬重孙权而将自己的陵墓神道避开孙权墓,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明孝陵神道,从下马坊开始,到金水桥,其神道是弯曲的。
孙权为人节俭。虽然称帝迁都建业,但不建新宫殿,因陋就简地沿用旧将军府寺为皇宫,至赤乌十年(247年)腐朽损坏后,仍然以武昌宫加以改建,可见其爱惜民力。
东吴都城建业原名“秣陵”,最初是一个小县,因孙权定都而推动了其城市建设的发展,开启了南京的都城史。
孙权在经营江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同时,开辟了江东直通辽东地区的海上交通直通航线,对长三角及渤海湾地带的经济文化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连载完)
(摘自《七朝古都南京》,广陵书社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