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的军队虽然一下子失去了领头羊,但并没有乱,而是在孙坚的侄子孙贲带领下,全部人马投奔依附到袁术的麾下。袁术又很快上奏朝廷,任命孙贲为豫州刺史。
孙坚的长子孙策因随同母亲一直徙居在舒州(今安徽庐江县西),结交了周瑜等一帮好友,江淮间人士“咸向之”。在安葬了父亲孙坚后,孙策决定要以父亲为榜样,在江东干一番事业。
公元194年(汉兴平元年),孙策来到今天的安徽寿春,要面见袁术。
孙策见到袁术,流着泪说:“亡父以前从长沙出发,讨伐董卓,与明使君您会于南阳,结下同盟友好。不幸家父中途遇难,勋业不终,未能完成大业。作为晚辈,孙策我深深感受到您与我父亲之间的深厚友谊。现在想投靠您,希望您能给我机会,考察我的忠诚与能力。”
袁术见孙策长得是一表人材,“美姿顔”,顔值高,性格又比较豁达,“甚奇之”,一说“甚贵异之”,总之是一见面就喜欢上了孙策。但喜欢归喜欢,袁术不可能马上就把原来孙坚的兵马交给他的。
袁术对孙策说:“我曾经任命你的舅舅吴景为丹杨太守,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招兵买马,好好发展”。
孙策只好跑到舅舅这里寻求发展机会,结果只招来了几百人入伍,很快就遭到泾县一个叫祖郎的人领导的地方武装袭击,差点把命给丢了。
孙策只得再次向袁术求靠,希望他把父亲孙坚当年的旧部下能还给他,由他带领。
这一次,袁术没有吝啬,将孙坚旧部千余人还给了孙策。这支队伍在袁术的统一指挥下,具体由孙策负责指挥。从此,孙策正式开始了他继承父亲遗志的伟大事业。
公元195年,孙策以帮助舅舅吴景对抗刘繇为由,开始向江东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他争取到朱治、周瑜、张昭、张纮等人的帮助,击败了刘繇、严白虎、许贡,迫使会稽太守王朗投降,占领了会稽、吴郡、丹杨的广大地区。孙策领导的军队,所向披靡,无人能够阻挡,其“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孙策为人,“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袁术也常常慨叹:“我要是有个儿子能像孙郞一样能干,纵然死了,也没有遗憾。”后来,因为袁术要自立为皇帝,孙策与袁术之间产生矛盾,并且还通过书信形式,谴责袁术,与他绝交。
公元196年(汉建安元年),汉献帝刘协不得不听从曹操的意见,迁都许昌。
公元199年(汉建安四年),袁术病死。是年,孙策征伐庐江,兼并了袁术余部,击走刘勋,继续征伐江夏,大败黄祖,劝降豫章太守华歆,实力迅速壮大。
这时的曹操,因为袁绍的力量在日益强大,孙策又占据了江东,所以,他感到自己的力量还没有达到完全征服这些人的时候,干脆来个顺水人情,以汉家天子朝廷的名义,好生安抚孙策。曹操向朝廷奏请,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孙策为“吴侯”。曹操又把弟弟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为儿子曹章娶了孙策堂兄孙贲的女儿为妻,同时对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皆礼辟”之,点名让扬州刺史严象举孙权为“茂才”。
公元220年(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开战,双方战事呈胶着状。孙策想利用这个机会偷袭许昌,从曹操手中救出汉献帝。正当他秘密部署、调兵遣将之际,孙策被他当年在吴郡的仇人许贡派人行刺。
孙策在受伤严重的情况下,把张昭等老臣心腹招到身边,对他们说:目前中原大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其成败。公等善待吾弟。
孙策又将弟弟孙权叫到身边,让他佩上印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当天半夜时分,孙策带着无限遗憾,离开了人间,时年26岁。
(摘自《七朝古都南京》,广陵书社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