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人不愿意出来做官,现代人可能难以理解,但在古代却是常有的事。

  说皇帝或国君也有召不来的臣子,即“不召之臣”,在今人看来更是不可思议。但在古文献中暨历史文献中,“不就”“皆不就”之类用词触目可见。

  意思是说:朝廷或某郡某县某府或某个官场中重要人物因看中了某人有才能,就准备给某人以官职,但那人拒绝,不愿意去。

  有时,答应给某个有才能的人几个官职头衔,但那个人就是一个也不要。

  古人不愿意出来做官,一种情况是这个人天生不喜欢官场,愿意过闲淡的自由自在生活;一种是觉得还不是时候,自己心理上、本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还有一种是嫌这个位置太小或不适合自己,待价而沽而已。

  但无论哪种情况,拒绝为官,拒绝进入官场,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常的社会现象。我在《雨中舟游富春江》一文中,讲述了东汉人严子陵不听光武帝刘秀召唤、出来为官一事,本篇再先来说说许由这个人吧。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许由也就成了许姓的始祖。

  许由以清节淡泊为人的口碑而被当时的天下共主尧所闻知。一天,帝尧在巡视途中见到了许由,通过交谈,发现他果真是一位贤能之人,便产生了将来要传位给许由的想法。

  当尧帝派使者同许由正式交谈时,许由认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担心唐尧的几个儿子也不服,会引起天下内乱,让百姓受苦,便连夜逃到登封的岐山隐居起来。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不愿意与世俗社会交往。

  尧帝后来又派人找到了他,还是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

  许由认为,尧三番五次派人来请他做天下共主,这是对他的为人不理解,是一种羞辱,便跑到颍水边去洗耳朵,表示再也不愿意听到那些世俗浊言。

  据晋代皇甫谧的《高士传》记载,许由在做这种“洗耳朵”的另类举动时,还碰见了另一个人,这人叫樊坚。

  当时樊坚在放牛,准备把牛牵到河边饮水,见许由正在洗耳朵,就问他:“老许,你耳朵里有什么脏东西啊,还要跑到河里来洗?”

  许由说:“耳朵里没有脏东西,只是听了非常丑陋难听的话语。”

  樊坚问:“你听到什么话啦?”

  许由说:“尧要聘我去当天下共主”。

  樊坚不解地问:“尊位又有什么丑陋的?”

  许由回答说:“我志在青云,谁稀罕那九州伍长的位置!”

  樊坚本来要让牛喝水的,一听这话,赶紧把牛赶走,来到许由的上游后才让牛饮水,“耻饮于下流”,心想,你老许清高,我比你还要清高呢。

  据说,这条位于颍水之滨的河流河水清澈,水质甘醇,后人称之为“洗耳河”。(未完待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