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国”李昪建立“南唐”国

  隋唐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时间跨度达72年。“五代”最早政权是“后梁”,于公元907年建立,最迟灭亡的是“十国”之一的“北汉”,在公元979年。历史上的“国”主要指诸侯国,在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十国”被全部置于“列传”之后,用“世家”来定性,作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附属内容出现。同样在宋代人薛居正等撰写的《旧五代史》中,“十国”被直接打入“僭伪列传”而置于史籍最后。

  继新旧《五代史》后,《宋史》中又可捕捉到“南唐”国身影。在《宋史》中,将“十国”中被宋王朝灭亡的南唐、吴越、南汉、后蜀、荆南(南平)、北汉政权都在“列传”中用“世家”来记载,并将“世家”附属于“列传”。这是元代人脱脱等在撰写《宋史》时,借鉴了宋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体例和史家笔法,降低“世家”规格,同时也改变了《史记》“世家”在前、“列传”在后的史书体例。

  李璟的父亲叫李昪,李煜的父亲叫李璟,他们祖孙三代,开始都姓徐,这与同为“十国”之一的杨行密“吴国”政权即“杨吴政权”有关。

  杨吴国的国都在广陵(今扬州),国主杨行密手下有员大将叫徐温,他收下了开始由杨行密认领的一个养子,取名“徐知诰”,这个徐知诰就是后来的“李昪”。徐温通过发动兵变,掌控了杨吴国政权。徐温去世后,徐知诰又从养父手中接管了军政大权,操纵着杨吴国的命运。徐知诰外出领兵作战时,又将国事直接交给自己的儿子徐景通打理,徐景通官拜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年纪轻轻的就进入国家最高领导层。

  公元932年,徐知诰担任镇海、宁国节度使,出镇金陵,从此与今天的南京直接发生联系。公元934年,徐知诰被杨吴国的国君杨溥(此时已僭称皇帝)封为“东海郡王”。公元935年,徐知诰又被封为齐王。公元936年,杨吴政权以金陵府为西都,广陵为东都。徐知诰又任命徐景通为中外诸军副都统,位置仅次于自己。公元937年,徐知诰在金陵先接受诸将的“劝进”,继而接受杨吴政权的杨溥“禅让”,建立“大齐”国,“僭帝号”,自称皇帝。改元“升元”,以金陵为国都,仍以广陵(扬州)为东都,南京从此多了一个“国”之都。我在《七朝古都南京》一书中已经明确指出,由徐知诰即李昪建立的这个政权,充其量是一个封建割据政权而已,是一个“国”,而不是天子的“朝”或“代”。

  徐知诰亲生父亲名叫李荣,是徐州人,在唐末战乱中,父子失联,徐知浩多亏杨行密领养;后又因与杨行密的几个儿子玩不到一起,经常打架斗殴,杨行密只好将他转给了大将徐温来领养,从而有了徐知诰这么个人。

  徐知诰当上“大齐”国皇帝后,子孙们要“寻根”,一致要求认祖归宗,所以到了两年后的公元939年,徐知诰宣称自己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第四世孙,下令恢复李姓,自己易名“昪”即“李昪”,并改国号“大齐”为“唐”。史家为了与此前的李唐王朝相区别,与北方的“后唐”王朝相区别,称之为“南唐”,这就是“南唐”政权的由来。相应的是,徐知诰即李昪的儿孙们都回归李姓,徐景通改姓名为“李璟”。

  李昪当了7年皇帝,于升元七年(943年)二月,因服用丹药而中毒,导致背上生疮恶化,在升元殿去世,终年56岁。是为南唐先主,被安葬于今天南京市江宁区的祖堂山南麓。

  李昪遗命齐王李璟监国;到了这一年的三月,李璟即位当上了南唐皇帝。

  这时,“五代”中的最后一位“后周”政权强大起来了,到了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后周君主郭威去世,政权由周世宗柴荣继位。但在后周政权中,真正掌管国家禁兵大权的人叫赵匡胤,赵匡胤就是后来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赵匡胤的军队已经攻克了原属南唐的楚州和扬州,夺取了南唐的淮南土地,并准备过江作战。李璟十分惧怕,连忙派人前往后周京师所在地东京开封府,向后周请求:以长江为界,割让江北的土地归后周所有;主动下令,去掉皇帝年号,称“国主”;上表称“唐国主”,向“中朝”后周政权称臣,奉承后周之“正朔”,并岁贡土特产数十万。周世宗柴荣表示同意。

  后周皇帝给南唐下诏书时,用“皇帝恭问江南国主”,并在汴水旁建造驿站“怀信驿站”,用于专门接待南唐国来的使者。如果以此为限,“南唐”割据政权实际前后仅存了21年。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推翻了后周政权,改元“建隆”,建立新国,国号“宋”,史称“宋朝”。

  李璟本以为通过割地、送厚礼和为宋朝皇帝“买宴”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忠心,以换取国家平安,但当发现宋朝“马舫战舰”日夜在京城之“南池”即长江边训练,随时会打过江来,这让李璟更加日夜恐惧不安,“国境蹙弱,不遑宁居”,有了迁都准备。

  李璟在这之前就开始营建洪州即豫章(今江西南昌),以作为“南都”。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将南唐都城由金陵南迁至洪州;立李煜为太子,留守金陵监国。

  由于洪州迫隘狭窄,宫府营廨都不能容纳,群臣日夜思念,都想再回到金陵生活。李璟也后悔且愤怒不已,同年六月,在洪州去世,终年46岁。

  李煜趁为父亲办丧事之机,将一班群臣人马从洪州带回金陵。又派人到宋朝廷呈表请求,希望能够“追尊”父亲李璟的皇帝名号。赵匡胤“许之”。李璟谥号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陵号“顺陵”,亦葬于今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南麓。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秋天,李煜继位南唐国主,仍定都金陵。

  到了开宝四年(971年),李煜派弟弟李从谦到宋廷奉贡珍宝器用金帛时,“且买宴”,并且这一次花的钱数“皆倍于前”。也就在这一年的十月,赵匡胤又灭了十国中的“南汉”国,使李煜十分恐惧,主动上表,要求去除“唐”号。赵匡胤同意,从此,改称“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唐国”印玺为“江南国”印玺。“南唐”至此在理论上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从李昪939年用“唐”号升起,“南唐”国仅存了32年。

  为了进一步表达称蕃当蕃臣之意,李煜又上表,请求宋朝廷以后在下诏文时,直接呼他的名字,宋廷当然同意。但李煜还是感觉自己没有整改到位,又于第二年主动贬损仪规制度: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院为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降封诸王为国公,官号大都进行了降级改易。同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朝廷。

  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南唐彻底灭亡,疆域全部纳入宋朝版图。赵匡胤向全国下诏,称李煜为“江南伪主李煜”,封李煜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同时封李煜为“违命侯”。

  据《新五代史》记载,在宋军攻打南唐时,李煜曾派大臣徐铉去宋朝廷游说,希望宋朝不要攻打南唐。徐铉说:“(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宋太祖赵匡胤回答:“你说父子者是两家,可以吗?”徐铉无以答对而退。欧阳修以史家笔法,甚赞宋太祖赵匡胤的灭南唐行为,认为对南唐这些“僭伪假窃”之国,必须“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宋代人已经通过“正史”笔墨,对南唐政权进行了盖棺论定。

  中国的“唐”,如果从尧帝在今山西境内的“唐”都出现开始,到李煜在今南京的江南唐国结束,其历史踪迹有三千年左右。她经历了一个由地名到人名,再由人名到地名、由地名到朝代名的曲折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地名、人名、朝代名到文化符号产生的过程,中国的“唐文化”不是从李唐王朝开创,而是“三皇五帝”时代的尧帝开创。“唐文化”几乎与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相始终,从《史记》尧帝的父亲是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记载可知,尧帝是黄帝的第五代孙,而黄帝是华夏人文始祖,是炎黄文化的缔造者,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唐文化”是一支最靠近华夏文化根脉的文化,是炎黄文化的主要枝干。中国的“唐”,从帝尧时代开始;中国的唐文化,从帝尧时代开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