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干得好≠能提拔”这一职场痛点展开,精准戳中了许多实干者的困境。
“你好好干,有机会一定先提拔你”,这样的承诺曾是不少职场人咬牙扛重活的动力。有位七年后备干部,干最重的活、出最大的力,却屡屡与提拔失之交臂,反倒是“后来者”居上。这背后,折射出部分单位人事提拔中的隐性逻辑——“干得好”只是基础,甚至可能不是关键因素。
有些提拔,考量的不是“谁干活多”,而是“谁更符合隐性标准”。可能是更擅长沟通协调的“人情练达”,可能是更贴合岗位需求的“资源匹配”,也可能是未说出口的“平衡考量”。但无论何种原因,对实干者的忽视,伤害的远不止一个人的积极性。当“承诺”变成“画饼”,当“汗水”换不来“认可”,越来越多的人会从“主动扛活”变成“被动应付”,最终受损的是整个单位的干事氛围。
这位同事坚决要求调去清闲部门,看似是“放弃”,实则是对不公现实的清醒反击。她用行动传递出一个信号:实干者可以吃苦,但不能吃“哑巴亏”;可以付出,但不能被“无视”。这不是消极躺平,而是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与其在“无效付出”中内耗,不如及时止损,寻找能让付出被看见的空间。
人事提拔本应是“风向标”,指引大家向“实干”看齐。若让“干得好”的人屡屡失意,让“画饼”取代“兑现承诺”,只会让“躺平者”更有借口,让“实干者”寒了心。唯有把“实干”真正纳入提拔核心标准,让承诺有回音、付出有回报,才能留住更多愿意扛重活、打硬仗的人。
来源微信公众号“体制和待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