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似鸿踏雪泥
——闲读旧江浦县古诗
北宋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是的,人生常如鸿雁,被命运之手操控着,四处漂泊;有时看似定居某处,放眼去看,又只是候鸟迁徙途中的暂歇;然而既然暂歇,就不能不在雪地上留下爪痕,尽管印迹淡薄,在当时或许不会不发生某些影响,而在事后,仍有可能留下某些痕迹。如苏轼所言,尽管“坏壁无由见旧题”,但毕竟“老僧已死成新塔”。就算是新塔也会在时间之风沙里湮灭,但毕竟于某段时间里存在过,也许于偶然之间又能以残砖断瓦的形式再见于世,令人生出物是人非、斗转星移之慨。
旧江浦县地处水陆通衢之上,与六朝古都金陵一衣带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境内星罗棋布;项羽从垓下败亡至此地,一路上留下多少地名和传说;西晋进入东晋的五马渡就在今浦口城下,相传为东晋文人王献之的《桃叶歌》恐怕也是从这里传唱开去的;南朝的四百八十寺有不少座就建立在江北;作唐诗的张籍、写宋词的张孝祥,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秦观陪同他的师友孙觉、参寥子逗留汤泉期间,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孙觉(莘老)“寄老庵”又招引多少门徒文友蜂拥而至;明初建江浦县后,驻军“六卫”,大批将士及其亲属背井离乡迁居于此,加上旧有土著居民,繁衍出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燕赵悲歌,楚韵吴音,文人行吟之地,怎么会不留下历史的回响?然而江河滔滔,沧海桑田,逝者如斯,加以南征北战,兵燹秦火,地表的建筑,纸上的文章,幸为今人读到者又确属凤毛麟角。
闲来诵读这些古诗,感觉其人虽已不在世,其精神仍能动人心弦,甚至恍然如见其音容笑貌。作者多为客籍,也有先祖客籍而因种种缘故入籍江浦之人士。
(网络图片:鸿雁飞过)
●王士宏,字任甫,句容人,顺治三年(1646)岁贡,嘉善县训导,迁五河县教谕,课士严肃,屏斥释老,五河岁旱,率诸生泣祷雩坛,大雨遂降,致疾卒。——祷雨时用心过甚,其魂魄被神钩摄去了吗?
《涉江泊浦口城》:
黄茅渡头风正急,舟子招招唤行客。
危帆挂天高插云,奔浪峩峩雪花白。
江豚逆风口如血,暂得船梢万钧力。
山若飞来舟却奔,独倚孤帆饱江色。
我来横渡截江津,山堞云浮一带青。
瞥见孤城造天半,浪低浪起向江岸。
丹楼夭矫凌空翼,隐隐浮图如卓笔。
可能邀取二孙来,画水画风还画曀。
谁家烟雨临江住,若箇渔舟泊沙渚。
伏龙山头石如锯,却买长鞦跨江去。
本篇选自朱绪曾《国朝金陵诗征》(卷二第十九页),写江中江豚出没,岸边浦口城山水景物,皆历历如画。
●姜文登,据《国朝金陵诗征·卷十一》,字听吉,一字补峰,上元人,有《兹泉集》《豆庄词》《松语堂稿》等。
《游石洞庵》:
郁纡登山庵,出没望秋野。
钟山独耸秀,群峰伏其下。
颓垣受雨崩,门闭游人寡。
苍鼠窜佛床,松声泻古瓦。
洞口厚苍苔,白云常潇洒。
坐久衣裳湿,岁岁无炎夏。
江光寄肘腋,石壁寒潮打。
疏竹俯楼前,夜来明月写。
独予此游多,幽人曾结社。
僧贫茗椀难,相对思杯斝。
据《江浦埤乘》,城北十五里有石洞山,山顶有龙池,旁有香岩,极称幽胜。又有石洞庵,明成化间石淮在此读书,人称石洞先生,名僧太虚和尚在庵期间,曾接待庄昶、陈献章等人到访,弘治间邑人严纮于庵里建石洞书院。石洞山应该就在今老山“不老村”附近,传说就是今之石公山。然而石洞庵、龙池等皆泯然消失,遗址也无人能说得清了,很可惜。
●刘必晖,字灿臣,一字芦渡,康熙年间上元人,有《芦渡诗钞》。其子上国亦能诗,有句云:“田荒终有岁,屋漏尚堪栖。但得亲常健,谁言家未齐?”
《浦口晓发》:
茅店鸡声客梦惊,促装犹说未天明。
乌啼江树月初落,马迹板桥人已行。
浦口船稀争渡早,石头风好挂帆轻。
衰年跋涉缘何事,欲傍渔樵老此生。
旧江浦县之浦子口宜渡,又因与金陵城下关隔江相望,留下的相关古诗难以计数。
●赵人月,字秋莹,诸生。先世为应天卫千户(正五品),人月当袭职,辞让不就。闭户潜修,寡言简重,有弟四人,友爱无间。与同里左文相为莫逆交。康熙年邑人刘岩受教于二人,因为作《赵秋莹、左中枚两先生传》。赵人月诗作仅存世《鸡笼山访菊》一首,金陵鸡笼山乃北极阁所在,虽然所写并非江浦风物,不忍割爱:
金粉飘零尽,寒英尚叠稠。
梁台空有恨,萧寺不禁秋。
夕露孤筇滑,残阳半亩留。
晚归聊自插,黄雪压盈头。
●左文相诗也仅见《偕卓省庄至竹西草堂》一首:
为寻高士宅,宛转过溪东。
桥借松根过,泉从竹笕通。
好山斜入户,幽鸟静吟风。
把臂欣相聚,论文一笑中。
左文相是刘岩的塾师,与赵人月一样,时尊为“经师”“人师”。
●郑中,字子绂,号清江,廪生,卒年五十三,祖籍福建长乐,生于浦口城,刘岩铭其墓并为之作传。《国朝金陵诗征》卷十六收录《偕友人过石洞庵》,已录入《江浦埤乘》,另有《寄怀陈灿之广文》如下:
别后君头白,于今又几年。
贫愁知更甚,消息苦难传。
世事看萍梗,秋斋想月圆。
寄书无限意,葭雁晚风前。
●熊尔瑗,邑人师望之孙,字石昉,雍正元年(1723)贡生,工诗文。《江浦埤乘》收《刘上玉先生招饮,夜归孙村》,《国朝金陵诗征》卷十五收《夜雨》诗,有唐人风韵:
连绵十日雨,春事欲蹉跎。
梅信经寒少,溪声入夜多。
囊空因客久,酒尽奈愁何?
起拥青衾坐,挑灯发浩歌。
●王之翰,字皋甫,一字麦畦,号墨军,宣从子,工诗画,为《雍正江浦县志》作“江浦县名胜图”十六幅冠于书首。其诗作仅见《国朝金陵诗征》卷十六。
《姚玉亭、屈思齐招同青莲庵送春》:
春去知何处?年年恨自新。
浑如难解事,况是未归人。
花尽催衰鬓,穷途滞客身。
来朝望天末,吾亦渡江津。
《澄江夜行》
夜色苍茫路渺漫,孤舟帆挂下前滩。
长年为报月初上,隔岸犹疑灯未残。
波影直同星影乱,风声高逼雁声寒。
停桡已向君山泊,面面银涛未敢看。
其从父(叔父)王圣期,名宣,以德高望重,被举为乡饮宾,康熙年间在石碛镇(今属浦口区桥林街道)南三里筑“逸园”,金陵人黄越为作《记》。
(网络:古人的园子)
●刘旗锡,字子望,一字莪厓,江宁人,庠生,博学孝友,居孝侯台侧,乾隆十五年(1750)著《白下余谈》,时年八十余矣。《国朝金陵诗征》卷十六收录其诗《游白马寺》。白马寺在县城东门外。
乘兴寻幽过远村,空林深处梵宫存。
断桥水涸春迷路,古殿风寒午闭门。
听鸟竹间穿绿影,看碑松下扫苍痕。
倦来小憩香茶熟,得与山僧坐石根。
●陈古渔,名毅,字直方,号古渔,是雍乾年间南京一位著名的布衣诗人,工诗善文,勤于著述,常出入袁枚先生的随园。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四·五八》说:“金陵何南园、陈古渔俱能诗而贫,余不能资助。”有诗集《古渔诗概六卷》传世。另有《金陵闻见录》《摄山志》《所知集》等书。
《宿江浦县》:
向晚惊涛定,收帆泊渡船。
蝉声芦岸直,灯影稻场圆。
月黑途人少,城荒市井偏。
叩门投旅社,一宿重留连。
《晓过黄叶岭》:
岭头孤店小,一径与山分。
晓日明高树,篮舆破白云。
野花村妇髻,乱石古人坟。
黄叶初飞处,秋声不可闻。
●陈士畴,字禹九,上元人,有《枳堂诗钞》,已佚。《国朝金陵诗征》卷二十三收录其《江浦昇中寺》。昇中寺北宋已建,遗址在今高旺社区。写昇中寺的诗,存世者不多,值得一读:
古刹隐名山,山空户不关。
枯僧无世语,老佛有尘颜。
鹫影凉云外,鲸声夕照间。
此中闲日月,一任转双环。
●常鈖,字玉辉,一字水南,乾隆年间,六合人,有《枥下吟》。曾来定山寺后山凭吊庄昶先生。
《庄定山墓》:
荒林落叶晚风寒,踪迹先生墓未残。
放胆功名传一谏,空山日月走双丸。
碑沉三尺黄沙冷,松老千年碧血干。
肠向鹧鸪声里断,一杯村酒奠衣冠。
●袁树,字豆村,号香亭,钱塘人,袁枚之从弟。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肇庆知府。工诗画,精鉴别。有《红豆村人诗稿》传世。
《偕刘刺史归金陵宿浦口江楼题壁》
连日征鞍倦束装,小楼同上倚斜阳。
旧曾题处人犹识,首欲回时梦正长。
对岸好山明日到,隔年归计此宵忙。
春星夜落空江响,散得潮声满客床。
《晚渡浦口》
长江飞渡晚风乘,渔笛鸣榔几处罾。
高岭黑云明积雪,孤帆落日破层冰。
到崖舟子争维缆,卖酒人家正上灯。
回望南天烟霭外,白鸥飞断水波澄。
船靠浦口码头,定山积雪,夕阳西下,江畔渔人一边从容地布网,一边悠闲地唱歌,小巷里酒家的灯火已经点燃,系牢客船,舟子会进酒店喝酒解乏,而客人一定登楼怅望,白鸥飞断,江南的亲人此刻在做什么呢?
《红豆村人诗稿》卷四还收录有《同高睿功月夜游平山》五首,首首皆有可读性:
其一:扁舟轻共月轮开,十里清风动酒杯。不看繁华看冷淡,游人去后我偏来。
其二:维舟登岸踏银沙,路转山腰一径斜。忽听涛声生绝顶,满身凉露滴松花。
其三:钟打寒烟出远津,峦坡转折绝轻尘。乍迷行径寻僧寺,犬隔花阴忽吠人。
其四:长廊短阁倚晴江,桥影如规月映双。夜静灯船都散尽,流萤飞上碧纱窗。
其五:工分十段门辉煌,水殿云廊锦绣装。轮与园丁守花住,竹灯小簟卧新凉。
浦口城外平山,当年倚江而立,上有平山寺、双碧楼、喜雨轩、环翠楼、文昌阁等古建,可惜皆毁于兵燹。
●梁昌圣(1737—1821),字拜善,广东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三十五年来任江浦知县,在任六年。《江浦埤乘》谓“后家于浦,子孙遂占籍焉”,著有《碧霞书屋诗钞》传世。
《黄悦岭 黄悦岭在江浦县后山》
笋舆循悦麓,落日射山坳。
村外牛归笛,林端鸟护巢。
孤城悬近斗,薄宦系如匏。
差胜扬雄阁,卑栖少见嘲。
前两联写景:坐着竹舆爬向黄悦岭,正夕阳西下,牧童来归,暮鸟绕树。后两联议论。回望县城浮于暮霭中,感叹自己仅在彼处谋得七品芝麻官(县令);当然,总胜过汉代被逼跳楼的大赋作家扬雄,虽位卑而责任重大。
《郊行杂兴》:
江浦雷声昨夜喧,今朝欵叚出东门。
涛松历历青山路,风柳依依白马村。
自笑雨行何用圣?谁知石在即能言。
逢人便问平反否,怕有巫咸下问冤!
诗人雨后骑马东郊,款款慢行,也许就是一次清晨漫步,本不想故作岩崖高耸的样子,但走着走着就变成了一趟对民情的访查,昨夜雷声阵阵,也怕是提醒一方父母官的责任吧?于是逢人便问:税赋劳役还算公平吧?心中的积怨都抒发了吧?
《昔滕王元婴工画蝴蝶,刘鲁风见而赏之,江浦成氏女能诗善丹青,画蝶尤称绝技,偶得一页,题七绝一首记之》:
珠浦风流擅女郎,聪明岂但冠钗行?
他年彤管流芳处,应续元婴一瓣香!
县城成氏为显姓大族,有空来梳理成氏故事。
●禹士铨,字玉衡,江浦人,诸生,博学能文,金陵朱绪曾早年出其门下。朱绪曾在其《国朝金陵诗征》之卷二十九“禹士铨”下云:“余尝从玉衡游。玉衡与同邑崔镐、郑景元、毛麟、苏兆奎善。崔字觐东,郑字祺山。当时以师道重,毛、苏创英华书院,贫士得膏火以佐读。毛又甃白筱岭,以便行旅,乡里称之。”
《病中作》:
病中又负看花期,空叹无成鬓已丝。
几度留春春不住,鼠姑风里怕吟诗。
●顾承熙(1842—1905),字尧春,晚年自号淡斋居士,为邑人顾昊之裔孙,家住城西顾家庄。光绪朝恩贡。遗作诗二十卷,近二万首,民国初由其孙、曾孙删存而成《淡斋诗存》,印制传世。
《兰花塘》(在吾乡浦邑城之南偏,距乌江四十里,旧传为霸王虞姬避汉兵追,偕至此,姬簪坠兰花于路,因生焉。至今一带遍路兰花,叶肥大而花青,不类市之卖兰,而土人移其根于他处,辄不活,是其验也)
美人一去归帝乡,此地空余兰花塘。
贞心万古长如此,花发年年不断香。
此篇为存世至今写兰花塘的唯一古诗,殊珍贵。
顾先生避洪杨之乱,流落异乡十年多,返乡后人已中年,安居乐业,诗酒余生,县内各处名胜、寺庙多有采访,将所见所想化作诗篇,留下许多珍贵的地方史料。
●勒大鹏,民国三年下半年至民国六年,任江浦知事。下列三首诗,皆录自龚心铭《浦口汤泉小志》。
《汤泉》二首:
万山环列碧泉香,此地名传太子汤。(梁昭明太子曾浴此)
三尺温温常皎洁,不知世态有炎凉。
其二
一泓沸水泻清漪,凿引为池浴最宜。(龚氏宅内用三合土筑成方池,大可十丈,游客常往浴之)
洒向神州成法雨,好教黎庶洗疮痍。
《汤泉东岳庙古柏》:
古柏森森直,空山旧庙颓。
早怀霄汉志,谁识栋梁材。
百尺游龙化,千年老凤回。
岁寒挺奇节,看尔出尘埃。
汤泉为千年古镇,客籍人士最容易注意到它的地方特色。
●奚侗(1878—1939),以字行,当涂霍里人,史学家。对古典哲学、文学很有研究。著《庄子补注》《老子集解》等,其研究成果颇受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重视。民国十年至十四年任职江浦知县。
《汤泉》
(序)辛酉八月来汤泉镇试“龚泉”,景张先生以“题名册”见示,因赋一律应教。
老圃迷泉脉,因时有屈伸。(龚泉,旧名五柳泉,在珍珠泉西,泉脉淤塞,废为菜圃,景张先生疏引复旧,余为易名“龚泉”)
郁腾方出地,暖热不因人。
言念题名意,还怜多垢身。
难忘肥水叟,馀兴起幽沦。
●李荣国,其人待考。《浦口汤泉小志》录其诗一首,写慧济寺三棵古银杏树,很难得。
《岁在乙丑,重游景张姻丈之汤泉,访惠济寺,见银杏三株,皆四人牵抱,有一株,瘿皆下垂若乳。土人云:此树百年生一乳,当是六朝所植,与汤泉之若扬沸,皆奇景也。因作俚句请正》:
沸玉喷珠水一方,温柔人合老仙乡。
硫香不数华清滑,道是萧梁太子汤。
国火槐榆几变更,君家一水尚盈盈。
千年嫡乳征银杏,好共沧浪话濯缨。
【跋】
斯人已去,作品残存。人生匆匆,唯有作品能证明一个人曾经来过,然后才去往彼岸。
2023年4月11日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