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祠镇东进村一间青瓦小院,82岁的木匠鞠金安正戴着老花镜,用刨子细细打磨着一块木料。30多年来,这位老人义务为村民修理桌椅板凳,谁家木器有问题,只要招呼一声,鞠金安便提起工具箱上门服务。

图为鞠金安。东进村供图

在鞠金安的家中,有两块刻有“繁荣新香港无私的奉献”的木质牌匾。鞠金安回忆,孩童时期他便在历史课本上了解了关于中国香港被侵占的历史,一直铭记在心。等到1997年7月1日,当电视里看到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鞠金安眼眶湿润了。他立即翻出了珍藏已久的上好木材,将满腔热忱化作刻刀下的横竖撇捺,历时半个月,一块家国主题的刻字牌匾诞生了。这块承载着特殊意义的牌匾,既是对香港回归的热烈庆贺,更凝聚着一位普通老人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

“这块牌匾让我明白了做木匠的意义。”鞠金安告诉记者,每当家里来客人时,他总会将这块牌匾拿出来展示,无不得到亲朋好友的一致称赞。“国家好了,老百姓才会好。”这句朴实的话语,是鞠金安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是他一生的坚守。

在东进村,他是村民们有口皆碑的“暖心木匠”,谁家的桌椅腿断了,柜门合不上了,只要一声招呼,他便毫不犹豫地扛着工具箱上门。这些年,他始终践行着“能不收费的就不收费,能少收费的尽量少收费”的原则,用实际行动温暖着每一位村民的心。

“老鞠啥活都干,谁家里农具要换新柄,宅子里添个牌匾、楹联啥的,找他准没错。”东进村村民邓小堂说,除了日常修缮,鞠金安还主动为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老年活动室定制木质宣传栏。

牌匾里藏着故事,刻刀下流淌着乡情。“老鞠的手艺不仅修好了物件,更把文明新风‘刻’进了大家心里。”生祠镇东进村党总支书记张金荣这样评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