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闻一,来源:微信公众号“合众声”,本文摘自《俄罗斯通史》一书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是一个对出版实行严格审查和监控的时期。许多杂志都被查封,唯一能自由出版的是她自己的杂志《包罗万象》。所有的书籍,无论是写俄国的书,还是谈西方国家的书,都有可能被禁止出版,理由永远是两条:一是损害了俄罗斯帝国的形象,另一条是对俄罗斯帝国、对君主叶卡捷琳娜二世没有赞颂或赞颂不够。
彼得一世:以一人之力敞开国门,压榨民众
彼得终于使俄国走上了崛起之路,但是,这种崛起是残酷的,俄国和它的民众为此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彼得大帝的崛起,或者说,通向西方之路是用残酷的方法实现的。彼得的残酷是马克思指出过的。
其最主要之点就是,第一,彼得竭尽全力(物质的和精神的,资源的和人力的)发展以海军为主、为首的工业,而要人民、国家为此做出最大的牺牲。
彼得以夺取出海口,使俄国从陆地走向海洋,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为终身的奋斗目标。他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只有陆军的统治者,他只有一只手,如果他有了舰队,他就有了两只手。”所以,在发展海军的同时,彼得就在两只手行事。当在圣彼得堡出现了一支完全能媲美欧洲国家的舰队时,俄国的陆军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彼得争夺海上霸权是和他向南、向东扩展疆土的强烈愿望密不可分的,这种扩展又是和殖民联系在一起的。
就在1725年初,彼得重病垂危之际,他还下令建立考察队,去亚洲地区考察“亚洲和美洲是否是连在一起的”。
第三,在建设舰队和圣彼得堡一城时,彼得使用了士兵、被俘虏的瑞典人、在押的犯人、从全国各地驱赶而来的农民。他们使用的是最原始的工具,工作时间从日出到日落,在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疾病流行和被严格监视的状态下劳动。这是些无法表诉自己任何愿望的、最廉价的劳动力。
第四,俄国的崛起几乎就是在彼得一人的意志和命令下进行的。大到城市的建设蓝图,小到居民的生活起居,彼得都规定了必须严格遵守的规章制度,并且利用警察和各级统治机构来对国家和社会生活进行监控。这种完全出于君王意志的施政措施,使俄国的劳动和开拓事实上都处于一种军营状态。
第五,这种由上而下的“改革”无疑是将君王一人的意志强加于国家和社会,彼得之所以能顺利完成这种强加行动,靠的就是极端措施和镇压。
譬如造船场的工人是绝不被允许逃跑的,1707年彼得在诏令中规定了对逃跑者要严加惩处:“人逃跑了,抓他们的父亲和母亲,抓他们的妻子和孩子,或者任何生活在家中的人,并将他们关进监牢,还要将逃跑者流放,逐出圣彼得堡。”如果人们建造的房子不符合彼得的要求,第一次是罚款,第二次是更严厉的处罚。其他一切反彼得意志的人都会受到从罚款到被处死的惩罚。
彼得使俄国从技术和经济上崛起,同时将这种崛起的模式和弊端作为遗产留给了以后的沙皇,甚至还对苏联时期的“直接工业化”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影响。毕竟,彼得连接波罗的海和黑海的运河大航道计划一“大伏尔加河计划”最终是在斯大林时期完成的。
此外,彼得的新政,或者如许多史书所说的“改革”,事实上不仅仅是一种对外部世界敞开大门的决策,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敞开国门,将俄国推进到欧洲、到世界中去,并使俄国在欧洲、在世界范围内有发言权和行动权的决策。
彼得敞开国门,拿进来的是他想要而俄国尚没有的东西,而他的着重点又是期望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俄国不再拿进这些东西,而是出口这些东西。在当时那个以闭关为荣、为立国基础的俄国,这种决策是石破天惊的。而在许多世纪之后,当执政者又以闭关为荣,要以此为立国基础之时,彼得“开放国门”的政策仍然受到位高权重的人物的抨击。
叶卡捷琳娜二世:“开明专制”是对贵族开明
与彼得大帝时代不同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在引进和借用法国和意大利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出现了俄国自己的著名建筑师、雕塑家,如巴然诺夫,并且在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上产生了俄国自己的古典主义风格。
与此同时,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模仿法国的制度,竭尽全力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引进警察、税收等体制,开办各种学校,培养符合“开明专制”的官僚人才。
她让协助她取得政权的达什科娃去领导俄罗斯科学院,并将该机构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对俄罗斯语言的研究之上。这不仅促进了语言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和社会思潮的多面化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官方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如杰尔扎文这样的诗人、冯维辛这样的戏剧作家,还有克雷洛夫这样的寓言作家、诺维科夫与拉季舍夫这样具有激进思想的作家和思想家。
叶卡捷琳娜二世虽然宣称自己是“开明专制”,但是在创作、出版方面不仅是远不开明,而且是不容异见的强硬派。
尼古拉·诺维科夫在自己编辑的《雄峰》等杂志上,不仅撰文揭露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自己办的《包罗万象》杂志上“开明专制”的真相,而且抨击了俄国的农奴制、官员的贪污腐败以及其他恶行。因此,《雄峰》等就被叶卡捷琳娜二世查封,而诺维科夫本人则被关押进什利谢里斯堡要塞达15年之久。
亚历山大·拉季舍夫在《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中,记录了沿途看到的农奴的不幸、他们与贵族庄园主的冲突,表达了民主革命思想。这本书,拉季舍夫写了9年,但写成后官方出版部门拒绝出版。拉季合夫利用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准予“私人出版”的法令,于1790年的春天自己组织出版了此书。但叶卡捷琳娜二世看过此书后,称拉季舍夫是个“比普加乔夫更坏的造反者”。1790年6月30日,秘密警察闯进了拉季舍夫家,将他关押进彼得一保罗要塞,参政院的秘密警察头子亲自审讯了他。他先被判处最残酷的刑罚—“分尸”,后改为流放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0年。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是一个对出版实行严格审查和监控的时期。许多杂志都被查封,唯一能自由出版的是她自己的杂志《包罗万象》。所有的书籍,无论是写俄国的书,还是谈西方国家的书,都有可能被禁止出版,理由永远是两条:一是损害了俄罗斯帝国的形象,另一条是对俄罗斯帝国、对君主叶卡捷琳娜二世没有赞颂或赞颂不够。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并不是文化、思想上的开明。她的“开明”是对贵族、庄园主、将军们的开明,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开明”,与其说是“文明”,不如说是“愚化”芸芸众生。
不过,有一点却是事实,那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无疑将俄国送上了欧洲化,也是当时现代化的高峰,俄国不仅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且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极大的发言权。这是俄国历代统治者所渴求的,也是俄国的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当然,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毕竟是个封建君主统治的时代,她对贱民尤其是农奴和农民的压迫与剥削政策是不可能根本转变的,她的“文明”仁政是落不到农奴和贱民身上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所做的就是以一种外表不残酷的手段和措施,来完成过去帝王们需要以残酷的方式和手段来完成的统治。她做到了,时代为她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因为在她那个时代,“开明专制”毕竟是一种时代的潮流。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文治武功使俄国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这种鼎盛不仅是对贵族而言的,而且是对整个俄国的未来都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因此,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不仅仅是恢复了彼得一世首创的帝国,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让俄国走上了真正的崛起之路。所以,遵循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旨意编撰新法典的委员会在开幕会议上就通过了大牧首授予她“英明伟大的皇帝和国母”尊号的建议。这是彼得大帝之后获得“大帝”称号的第二位沙皇,也是俄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有“大帝”称号的女沙皇。
如果说,彼得一世的崛起是以技术的全面引进和模仿为基础、以争夺海上霸权为目的的话,那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崛起则是在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以文化的引进为前提、以“开明专制”为手段、以使俄国成为有更辽阔的疆土并能在世界范围内纵横掉阁的国家为目的的。在她的治理下,到1791年,俄国的领土面积就增加了50万平方公里,达到了1550万平方公里。
还有一个问题是需要说明的。俄罗斯帝国的鼎盛时期,实际上也就是它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不稳定大都是以农奴的骚动、起义为起点和特征的。农奴起义、农民战争成了加速俄国历史发展的一种不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的动力。所以,1773年,普加乔夫在西伯利亚的牙易克以“彼得三世”的名义发动反对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起义,对女皇本人和俄国都不是件意外的事。因为在此之前,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都是打着“未死皇子”“皇位继承人仍活着”的旗号的。在“基辅罗斯”、在莫斯科公国、在俄罗斯帝国,这个旗号是农民心中唯一的希望,他们相信他们的生活之所以如此艰难和不堪忍受,就是因为没有个“好大公”“好沙皇”。农民造反的对象是“坏大公”“坏沙皇”,而不是君主专制和君主专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