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本名董平,奶名仲元,1928年6月4日出生,湖南长沙人。军事学校毕业,曾任台湾蓝星诗刊主编、台湾中华日报副刊编辑、台湾诗学季刊社社长、年度诗选主编、新诗学会理事、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主席团委员。
出版诗集有《雨天书》《狼烟》《五弦琴》《青春的脸》《向明自选集》《水的回想》《随身的纠缠》,诗话集《客子光阴诗卷里》,童话集《萤火虫》。主编台湾《1984年诗选》《1990年诗选》《1992年诗选》等。曾获优秀青年诗人奖、文协文艺奖章、中山文艺奖、1990年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评比一等奖,2021年获第六届栗山诗歌奖终身成就奖,1988年世界艺术与文化学院授予其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5年11月,图像作品十六幅以超文本创作(视觉诗)入编台湾新世纪美学出版《诗·lNFlNlTE》。2016年3月,于台北大同区URS127玩艺工场举办《无用之用Using the useless向明Vs陈青狄双人展》。2016年10月,于台北纪州庵文学森林举办「诗·永无止境Poetry Infⅰnite向明诗展」。
1.麒麟花
满身是刺的这一丛丛红花
有如从乱军中冒出的愤怒
似乎一直不可抑止
从满满的记忆乱草中
2.发现
海草旁很多璀璨的珊瑚枝
都被制成美女颈子上项炼
最受欢迎的菜色非烤乳猪
即素有和平象征烧烤乳鸽
3.箍
我写过不少的诗
都沉重得像头上罩着铁箍
现在我快要写不动了
不知有什么方法把它去除
4.很多
很多东西不要去看
很多事情不要去想
很多东西能不吃就不吃
总之得过且过就清吉平安
5.顺利
不见得一切都那么顺风顺水
假如排便时恰逢便秘
想做爱时她说那个来了
鱼群云集时别船也正在收网
6.冰语
本来也不过一汪水的病变
从液体脱胎换骨成固体
除了不幸流泪或流血
这样的同流合污我也难免
7.李白墓前
一次到了采石矶李白墓前
看到那么壮观墓冢噤若寒蝉
不敢像别人开一瓶酒绕墓三圈
怕求他之后更堵塞我诗的灵感
8.泥淖里
躲在泥淖里的虫虫说
这儿真的很潮湿
又仿佛若有光
我们一直在等待睛朗
9.立春
听说春天就要盛妆地来了
花儿们都会争先恐后的热闹
谁猜得出那个扭摆劲儿
是向谁献媚,还是献身
10.播种
就该摆脱寒流拖往时程了
春天会慷慨的用花语说
以薰风为你暖身
以千手千眼来为你播种
11.鸡鸣
绝对准时。那只公鸡
一见天光即大鸣大放
总想告诉贪睡的人
现在已是要上工的黎明
12.处暑
夏日过得像遭到一场天火
脸颊红艳有如玫瑰凋残
原来天地间不可热情过度
最终。至美都会受到灼伤
13.风车
都因为风的原故动个不停
他必须努力跟风
那管那风是来自南北西东
哪是生不由已的宿命
14.异于
原本乃富贵人家的看门狗
硬要冒充自已是一只猛兽。
其实异于别人的不是外形
全看内忘星是否宅心忠厚
15.易于
易于与北风高谈阔论
我们常同在天涯沦落
易于和鳞长动物交心
因为同乃龙的专人
16.花的自白
我的不凡重量
是日月硬挤出来的
无足轻重也无从估量
一朵风信子是这样的说
17.我和花草
从没有把一朵花
看成是一含笑的仙童
也从没有把一株草
当作是长不高的侏儒
18.活法
一只虫子悻悻的说
从来不为别的虫虫而活
另一只马上举手呼应
也绝不要别人为我们牺牲
窗台上停驻的一只蝴蝶
——解码向明《麒麟花》里诗与“无用艺术”的灵魂共振
茹础耕/文
茹础耕:诗人,拍客,自由批评家。
在台湾诗人向明的诗集《麒麟花——向明的无用艺术》里,诗行与艺术图像相互缠绕、对话,构成奇妙的文艺景观,恰似窗台上停驻的一只蝴蝶,以轻盈却笃定的姿态,叩击文艺边界,在“无用”的名义下,掘出深邃的生命真意,牵动灵魂深处的共鸣。
向老新著无用艺术/诗《麒麟花》问世,老人家第一时间(7月25日)和我视频告知这一喜讯,并称还有印刷机的余温。这让我不免想起2021年5月和向老搞的线上展《向墨而生:向明墨丁图像艺术双人展》。另蒙先生信任,二三年初曾拟由我编其近年四行诗集大陆简体字版,后因严肃文学出版每况愈下,难觅良机,只得搁浅。年底即收到台湾秀威出品向老生态诗集《四平调》。我常常吃惊一位百岁老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祝向老健康长寿,诗心不老。
“无用”的辩证:蝴蝶双翼的张扬
书中,诗作与艺术图像皆属“无用艺术”范畴——不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却以精神叩问拓展着灵魂的边界。《麒麟花》一诗开篇,“满身是刺的这一丛丛红花/有如从乱军中冒出的愤怒”,简练诗句泄露出的愤怒质感,与书中那些抽象艺术图像(如黑白线条交织而成的花朵纹理)形成隐秘呼应。艺术图像以视觉层面“无用”的线条排列,诗以文字层面“无用”的情绪喷涌,共同演绎生命本真的挣扎与张扬。就像蝴蝶的双翼,一翼扑动现实尘埃,带来对生存境遇的触碰;一翼张扬精神光芒,开启对内在灵魂的探寻,“无用”的表相下,是对生命本质强烈的关注与书写。
日常的蜕变:蝴蝶栖息的哲思
向明擅长从日常琐碎里采撷诗意,再凭借“无用艺术”完成升华。《喝茶》中写道“家穷只有几片老叶根/只要不会望梅止渴就过瘾”,将寻常百姓喝茶的行为,酿成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轻盈叩问——即便物质贫乏,精神的回甘依旧可求。对应书中的艺术图像,那些色彩块面的随意组合、日常物件的拼贴摆放,同样以“无用”的视觉重组,把杯盘碗碟、花草枝叶等日常元素,转化为独特审美符号。二者犹如蝴蝶栖息窗台,以微小姿态凝视日常,剥去生活的平庸外壳,让琐碎细节升华对生命本质的执着探寻,揭示出“无用”背后,藏着对生活最真诚的热爱与思索。
节奏的和鸣:蝴蝶飞舞的节拍
诗与艺术图像,还共同捕捉着生命节奏,在动静之间,演绎精神共振。《立春》里“听说春天就要盛妆地来了/花儿们都会争先恐后的热闹”,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季节轮转的动态画面,春天的生机与花儿的雀跃跃然纸上。书中那些艺术图像,无论是色彩流动的晕染,还是形态错落的构成,都以视觉节奏呼应着诗的脉动。再看《风车》“都因为风的原故动个不停/他必须努力跟风”,诗的动态叙事与艺术图像里线条的张力、块面的呼应,合成生命飞舞的节拍。恰似蝴蝶振翅,在“无用”的艺术时空里,将生存的挣扎、精神的追寻,编织成一曲共鸣律动,让读者听见生命本真的节奏。
蝴蝶的永恒启示
《麒麟花》中,诗与“无用艺术”的交融,如窗台上停驻又飞舞的蝴蝶,以轻盈之姿承载着厚重内核。“无用”是表象,背后是对生命本真的挖掘、对日常诗意的守护、对精神节奏的捕捉。向明以诗为经,穿梭在日常与哲思间;以艺术图像为纬,编织视觉与心灵的对话网。这张网,让读者在“无用”里看见大用——恰似蝴蝶停驻的瞬间,唤醒我们久被尘嚣遮蔽的感知,重新凝视生活、审视艺术、思索精神本质,明白那些看似“无用”的文艺创造,恰是心灵得以栖息、灵魂得以升腾的永恒凭借。
2025.08.09凌晨于大丰墨丁阁
《北斗诗苑》编辑部
顾 问
陈广德: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在10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800多万字,已出版诗集、散文集、随笔集12部。获《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等200余次诗歌大赛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最佳编剧奖。
路 东:诗人,作家,独立学者。1979年开始写诗,著有诗集《睡眠花》《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等,现居南京。
张宗刚: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美国爱荷华大学访问学者,《江海诗人》主编。主要从事当代诗歌、散文、小说的研究与批评。
海 马:本名王勇。诗人,散文家,评论家。1966年5月生,江苏南通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理事。出版诗歌、散文、评论等各类著作8本,发表各类作品数百万字。
沙 克:一级作家,文艺批评家,主任编辑。上海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研究员、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文艺家》杂志副总编辑、艺术总监。出版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艺术评论等20多部著作。
总 编
高 翔:笔名野村、高瞻远,资深媒体人、诗人、影视编导。1982年发起创办南京大学“南园诗社“并任社长。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新华日报社、扬子晚报社、华人时刊杂志社、新华社江苏分社等新闻机构任职。1986年,作为核心策划人、发起人,创建了名闻遐迩的“诗人角”。著有个人诗歌专集《空地》,作品入选多部诗歌选集。
主 编
雷 默:出生于江苏海安,现居南京。20世纪90年初提出“新禅诗”,并进行写作实践。著有《新禅诗:东壁打西壁》《雷默新禅诗精选》,作品在国内外多种文学杂志刊发,并收入多种重要选本。“悟空证实,由实及空”是其诗学核心,倡导汉语诗歌写作“化古、化今、化欧美”。
责 编:陈 娴
美 编:孙静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