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斜桥老街上有一家10多平方米的老秤店,杆秤制作技艺靖江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永祥数十年来如一日地坚守着传统制秤工艺。

 

“陈师傅,我要订把小秤,小孙子满月用……”8月7日上午,80岁的陈永祥一接到订单就赶紧坐到布满沟壑的工具桌前,一孔一星地用心做起木杆秤。制作木杆秤的工序繁杂,需要刨秤杆、钻眼、包皮、造钮、定准星、钉秤花、打磨、反复校准等十余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原来一把秤要做三四个小时,现在一把秤要做一天。”从16岁开始学习制作木杆秤,至今已有65年,陈永祥制作出售的木杆秤有两三万杆。在陈永祥做过的秤里,最大能称起600斤的大树,最精确的刻度则能细致到一钱(即5g)。

“做秤不仅是手艺活,更是良心活。人心准,秤才准,我从不做八两秤。”65年来,陈永祥从没有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曾经有人出高价请他做虚秤,被他一口拒绝。

 

近年来,电子秤兴起,传统的杆秤行业逐渐没落,陈永祥做的木杆秤也从实用品向工艺品发展,来买秤的客户绝大部分都是图个“称心如意”的好寓意。哪怕这些秤不再作为称量工具,陈永祥也坚持不缩短任何一道校准工序。“以前一天可以卖出两三杆秤,现在个把星期能卖一杆秤就不错了。”谈起这门落寞的手艺,陈永祥坦然地说,“秤的两头要平,人的心也要平。年轻时,我靠这门手艺撑起过一个家,现在我生活不愁,做秤就是我的兴趣。”虽已八旬高龄,陈永祥依旧坚持每天开门营业,在他看来,老街上还有不少卖菜的老年人在使用木杆秤,用得多难免要坏。“这一片就我一个人还在做木杆秤,我要是不做了,他们的秤坏了就彻底没用了。”碰到上门来维修的,陈永祥总是细心地修复还原,修好了还要反复校正秤的精确度。

“能做一天算一天,只要我还有精力,我就会做下去。”提起未来,陈永祥很是乐观。现在,陈永祥还经常参加斜桥镇组织的非遗传承活动,宣传并演示木杆秤的制作技艺。天地间有杆秤,陈永祥希望在向大家传递木杆秤制作技艺的同时,更能弘扬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正能量,让人人心中都有一把“良心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