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检在宋代乃是与县尉、兵马监押等地位相当的基层武官,所谓“国家设巡检、县尉,所以佐郡邑,制奸盗也”。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进一步规定县尉和巡检分城乡而治,因此宋代巡检司官兵大都不在州城和县城驻扎。宋朝的巡检司往往跨州跨县设置,这些打破州县行政界限的巡检有的冠以“管界巡检”之称,其廨舍往往设置在远离政治中心,特别是数州、数县交界的所谓三不管地带,那里多为非常偏僻、治安形势险恶的道路交汇处,是盗贼和走私商人通过或者聚集之地。

  宋代诗人贺铸(1052—1125)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十一月,时年36岁,抱病赴和州以任和州管界巡检,于次年三月底到任,住巡检司衙署,地名石碛戍,至元祐五年(1090)八月辞官,当年十二月动身自历阳县当利口经金陵还乡,在和州前后共三年(岁次戊辰、己巳、庚午)。其间与和州人物的交往、在金陵一带的交游情况,在其诗集中多有表现,并包含许多值得研讨的地方,兹考述如下。


(桥林镇俯视图:石碛河穿镇而过流入长江)

  一、石碛戍,应当就在石碛镇

  和州管界巡检司廨舍在石碛戍,此地处于和州、滁州、真州等三州交界之处,在淮南路和州之北、滁州之西,真州之南,隔江与江南东路江宁府相望,滁河在其西,长江在其东,为水陆交通要道。

  石碛戍应当就在和州乌江县石碛镇上。据《元丰九域志》卷五载,乌江县在和州东北三十五里,北宋元丰八年(1085),县有“汤泉、永安、石碛、新市、高望五镇”,石碛为五镇之一。至明清时期,仍名石碛镇,清代后期又名桥林镇,今为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桥林社区。

  石碛戍这个地名,反复出现在贺铸诗歌里。兹罗列如下:

  三鸟咏

  (小序)元祐戊辰三月,之官历阳石碛戍,日从事于田野间,始闻提壶、竹鸡、子规三鸟,其声殊感人,因赋之以寄京东朋好。

                     提壶引

  绿野带江春漠漠,露湿花蔫朝暮薄。

  年芳婉娩欲辞人,啼鸟殷勤劝行乐。

  提壶真起予,十千美酒当剩沽。

  金龟宝貂家所无,持底可过黄公垆。

  调官东来今几日?谓有公田宜种秫。

  朝廷未除私酿律,安得一试焦革术。

  提壶鸟,叹吾与尔皆悠悠。

  君不见长安两市多高楼,大书酒旆招贵游。

  脱闻提壶鸣树头,论槽买瓮更献酬。

  庶几此声知所投,胡为南乡长滞留,端使北宗狂客羞。

                      竹鸡词

  东南泽国陂塘阔,旱岁少逢晴五月。

  田间蛙喜雨冥冥,竹下鸡啼泥滑滑。

  而予不耕陂下田,田皋驱马挥长鞭。

  稻塍微茫绝复连,如蹑镜面流鲛涎。

  植蹄沮洳不敢前,何暇顾惜青莲乾。

  竹鸡鸟,汝幸飞翔罗罻外。

  安知此途吁可畏,雄雌更鸣方自慰,汝不能言臆为对。

  君不见,日围赫赫是长安,大明宫阙开云端。

  鸡人唱漏辰三刻,左右相君朝谒还。

  前驺谁敢干,后乘不可攀。

  飘飘青盖望已远,绿槐阴下沙堤闲。

  长堤千步沙漫漫,风不惊尘雨亦干。

  君能驰骛此其所,何事江乡行路难?

                    子规行

  长江靡迤山坡陁,旅竹荒松蒙茑萝。

  蚕初眠起风日暖,梅弄黄时烟雨多。

  山间有径行逶迤,倦客据鞍生睡魔。奈尔思归啼鸟何!

  子规鸟,不如归去好。

  谁家西北最高楼?几为王孙怨芳草。

  子规怜尔解归飞,我独何心长不归?

  十年迹绝苏门道,梦里旧游知是非。

  一官窃食官仓米,十口之家饱而已。

  金印锦衣耀闾里,少年此心今老矣,问舍求田从此始。

  读“小序”可知,此三篇写于元祐三年(1088)仲春三月,为到任和州之初,“绿野带江春漠漠,露湿花蔫朝暮薄”,“东南泽国陂塘阔,旱岁少逢晴五月。田间蛙喜雨冥冥,竹下鸡啼泥滑滑”,皆为江乡独有之景物。然而他乡异地生活伊始,尚不能获得诗人欢喜,意欲借酒浇愁:“调官东来今几日?谓有公田宜种秫。朝廷未除私酿律,安得一试焦革术。”诗人数十年里沉沦下僚,企盼早日能“金印锦衣耀闾里”,幻想“绿槐阴下沙堤闲”,抱怨“一官窃食官仓米,十口之家饱而已”,转眼人到中年,因而又有“少年此心今老矣,问舍求田从此始”的归隐设想。

  游金陵雨花台

  (小序)在城之西南,盖生公讲堂故址也。南即石子冈,登览尽江南之胜。戊辰三月,舟次金陵,与同行李延永游。西望石碛戍,才如数里之许耳。

  迢迢朱雀航,飞盖共凌越。

  东风石子冈,芳草微径绝。

  生公法堂在,清夜贮明月。

  回认城郭游,春华烂晴雪。

  长烟动江隩,微云泊山胁。

  连樯去迟回,白鸟屡明灭。

  江山信清丽,人物久销歇。

  戍堡定荒凉,投身计何拙。

  尘衫与汗马,端为老生设。

  李侯朱门俊,许与尽时哲。

  俛首就微班,刚肠颇摧折。

  人生特眠饭,似是此生切。

  岁晚赋归田,非君复谁结。

  此篇亦作于元祐三年(1088)三月,是月贺铸赴任和州,途径金陵,得以饱览金陵各处名胜古迹,成诗甚多。诗前小序谓隔江“西望石碛戍,才如数里之许耳”,历历在目,可见石碛戍确在石碛镇,一条古老的河道——石碛河——从镇西冈峦中蜿蜒地流出来,直抵大江。“戍堡定荒凉,投身计何拙。尘衫与汗马,端为老生设。”这几句诗流露出诗人对即将赴任的基层武职生涯的忧虑。

  三山

  (小序)在金陵西南百里,崛起大江之中,昔王龙骧顺流鼓棹径造三山,谢玄晖登三山望京邑,皆此地也。戊辰三月始游金陵,置酒于凤凰台,引望此山如落天外,雅符太白诗中语。既渡江,至石碛戍,门适与山对。己巳六月赋是诗。

  南朝凤凰台,置酒日高会。

  酒酣望三山,宛在青天外。

  长哦谪仙吟,如啖鲸鲵鲙。

  明日信东风,孤帆出其背。

  荒戍接江濆,开门适相对。

  鼎足峙长川,不为舟楫碍。

  雨旸云吞吐,早晏潮进退。

  万古免浮沉,曾微抃鳌戴。

  伊予厌尘坌,闭目何可奈。

  爽气豁衿灵,山乎吾有赖。

  尝闻晋阿童,万橹飞戈快。

  径造此山陲,沧波为之隘。

  顾我疲软姿,功名让前辈。

  玄晖昔凭眺,物色颇有在。

  他时挂武冠,刀剑行且卖。

  山价略可酬,庵栖谢当代。

  远持三山矶,况彼七里濑。

  犹得傲狂奴,吾无故人待。

  读“小序”知道,作这首诗时,诗人已经到任和州一年多,故而诗中有“南朝凤凰台,置酒日高会。酒酣望三山,宛在青天外。长哦谪仙吟,如啖鲸鲵鲙”等句子,所住地石碛戍,与江南之三山隔江相望,故而有“荒戍接江濆,开门适相对”之句。荒戍,正是指石碛戍也。

  《庆湖遗老诗集校注》作者在该篇“笺注1”中说“(贺铸于)元祐三年戊辰二月抵金陵石碛戍”,推算起来,说“元祐三年戊辰二月”抵达金陵,大体没问题,说“抵金陵石碛戍”,却是有语病的,须知石碛戍当时尚不属于金陵,而属于对岸和州。贺铸应在三月底抵达和州乌江县石碛戍,兹不赘述。

  舟发金陵望历阳作

  (小序)丙子四月赋。

  尚识历阳道,依然西照间。

  风烟石碛戍,林麓楚王山。

  隔水一凝伫,当年百往还。

  谁怜跃马客,衰病再投闲。

  丙子,为绍圣三年(1096)。贺铸于元祐五年(1090)八月辞官,解和州任,十二月六日放舟前往金陵。此五六年里,诗人游走于江淮、汴京(开封)之间,其间,元祐六年前后,得以由“武弁”改入“文阶”,初任“承事郎,请监北岳庙”。元祐七年(1092)八月,诗人又大病一场,抱病甚久。离任五年后,诗人舟发金陵,前往当涂(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江上眺望历阳(和州)石碛戍,当然感慨万千。“尚识历阳道,依然西照间。风烟石碛戍,林麓楚王山。”写眼前实景,“隔水一凝伫,当年百往还。”触景生情,勾起当年来往大江两岸多少往事!末句“谁怜跃马客,衰病再投闲”,寄慨最深。“跃马客”典出鲍照《拟古》其五:“结发起跃马,垂白对讲书。”诗人出身武职,而今改入文阶,但仍沉沦闲职,既衰且病,身世之慨,何人可与倾诉!

  梅花 寄清凉和上人

  (小序)己巳十二月廿三日,石碛戍北马上赋。

  石头城上客,领取一枝梅。

  何事春消息,今从江北来?

  己巳,为元祐四年(1089),贺铸已在石碛戍和州管界巡检任上工作一年有余,是年冬十二月,江北梅花怒放,诗人作《梅花》诗以寄清凉寺和上人。一年前仲春,贺铸赴任途中,参观石头城上清凉寺,曾受到和上人(苏轼诗中称之为“和长老”)款待,并介绍多人与诗人结识,二人自此结下深厚的友情。若干年后(绍圣三年,即1096年),和上人在某偏僻处结庵,邀请贺铸一道归隐,而诗人为命途奔波,是年经金陵赴江夏任宝泉监,二人作别,依依不舍,上人涕泪纷纷,诗人于是打开包袱,赠以自己的写真(肖像画),此事记录在贺铸《重别和上人》诗中:

  重别和上人

  (小序)和以余扶病之官,临分屑涕,余因留旧写真以结西庵之缘。丙子四月赋。

  分手风波路几千,侵寻老境百疴缠。

  一官得饱亦劳矣,大士忘情犹泫然。

  北道音尘长断望,西庵香火不无缘。

  是身脱使先朝露,图像聊依十七贤。

  小序中所谓“石碛戍北”,应当在宋乌江县高望镇一带,详见下文考述。

  据该书《贺铸年谱》,贺铸任满于元祐五年庚午(1090),八月辞官。九月作诗《迁家历阳江行,夜泊黄泥潭,怀寄冯善渊》。

  黄泥潭口檥征篷,回指东城祗眼中。

  半夜凫鷖先觉雨,连江葭菼自生风。

  青灯解作无眠伴,白酒难招一醉同。

  从此相思寖相远,便凭归棹附诗筒。

  可知大约辞官不久,诗人就从乌江县石碛戍迁家至历阳县,此地为和州治所,生活、交通条件应该都会好于石碛戍(贺铸诗中多处称之为“荒戍”)。乌江县乃西晋太康六年(285)时从东城县析置,故而贺铸在诗中常以“东城”代指乌江县。历阳县在乌江县之南,两县皆沿江,相距数十里,又去职回乡在即,故首联有“黄泥潭口檥征篷,回指东城祗眼中”之句。

  二、贺铸曾住宿高望昇中寺

  高望古有昇中寺,据县志《江浦埤乘》,大中祥符三年(1010),宋真宗登封曾此驻跸,赐额。贺铸诗《同张汉求宿昇中院西寮》,表明他曾借宿于该寺院中。诗云:

  僧阁窗扉学画船,青荧灯火对床眠。

  北风带雪披檐竹,浑似潇湘夜泊天。

  诗前小序云:“己巳十二月,乌江赋。”己巳为元祐四年(1089),上文所引用《梅花,寄清凉和上人》也是作于此时。“小序”说该诗作于“石碛戍北”,高望镇昇中寺正在石碛戍之北约十里处,又高望镇亦在《元丰九域志》所说“四乡五镇”之列,为乌江县“五镇”之一。

  《庆湖遗老诗集校注》一书作者笺注该诗,说:“昇中院:昇中,祭天告成功之礼。《礼·礼器》:‘因名山,昇中于天。’《注》云:‘昇,上也;中,犹成也;谓巡守至于方岳,燔柴祭天,告以诸侯之成功也。’”这段话说清了高望镇昇中寺一名的根由。校注作者说“乌江(县)之昇中院方位不详”,大概是因为宋之“昇中院”,后世更名“昇中寺”,虽为贺铸研究专家,也难以厘清一座寺庙的名称变化。

  和州管界巡检衙署因在石碛戍,高望镇也应该在辖区内,故而贺铸常活动于今高望(今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高旺社区)一带。比如下面这首《东华马上怀寄清凉和公,兼简社中王拙居士》:

  (小序)东华在历阳郡北八十里,隔江与金陵相直。王字闲叟。己巳十月赋。

  鸡鸣紞五鼓,驱马东华路。

  月落潮上时,云披日生处。

  摇摇渔艇子,挂席凌江去。

  送目思悠悠,横槊聊一赋。

  鸿雁南飞江北流,亭亭双塔是升州。

  前朝物色今何见?白鹭平沙接石头。

  石头城上清凉国,中有弥天大比丘。

  右军远孙傲时者,巾鉢久从莲社游。

  吾亦明年及瓜代,一庵见寄外何求。

  东华,即东华山,序云“在历阳郡北八十里,隔江与金陵相直”。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八·和州》载,“东华山:在乌江县东北五十里。有老君台,云老君炼丹之所。刘禹锡诗云‘土台游柱史’是也。”据《江浦埤乘》载,东华山在县城“西北十八里”,正是指今高望(高旺)镇一带山峦,属老山山脉,其下流出高旺河,经西江口入江。东华山可俯瞰长江,“月落潮上时,云披日生处。摇摇渔艇子,挂席凌江去。”写的是北宋时期高望镇江边一带的景物。东华山上还可以眺望金陵城,“鸿雁南飞江北流,亭亭双塔是升州。前朝物色今何见?白鹭平沙接石头。”是东华山视角下的金陵美景。

  诗人还有题为《高望道中》诗,作于庚午(元祐五年,1090)五月,当年秋任期满,故有尾联那句“归期知近在,犹待菊华黄”。

  积雨涨陂塘,田塍插晚秧。

  远山宜薄暮,高燕弄微凉。

  马革非吾愿,鱼飧餍此乡。

  归期知近在,犹待菊华黄。

  阴历五月,正处于高望(即高旺镇)的梅雨时节,陂塘积雨,农人插秧,薄暮时候,天气微凉,虽为鱼米之乡,究竟难以弥补思乡之情。

  当年八月,诗人又有《乌江北道中作》,所谓“乌江北道”,大约就是指石碛戍北上的驿路。

  寒麦田畴雪糁花,暮潮洲渚水吞沙。

  凫鷖长作渔舟伴,桑柘深藏老圃家。

  浊酒纵贤谁与醉,青山有价不容赊。

  南来学得沧浪唱,却著征衫袖马挝。

  三、黄叶岭即黄悦岭,贺铸多次经此并做逗留

  贺铸于元祐三年戊辰三月底抵达石碛戍任所,三个多月后曾因公北上,经行老山黄悦岭(今名黄山岭)一带,当年秋九月又经过此地,次年底于此地盘桓多日。读《庆湖遗老诗集》卷三《宿宝泉山慧日寺》《晓度黄叶岭东谷怀寄金陵王居士闲叟》,卷七《度黄叶岭怀寄清凉白云庵主》、卷五《宿黄叶岭田家》等等,可知其大致情况。

  宿宝泉山慧日寺

  (小序)在乌江东北七十里,戊辰中元日入夜,沿事至此,邂逅越客严生,因赋是诗。

  日入不遑息,驱车更之东。

  回蹊出蒙密,解袂迎长风。

  风从何许来,历历江南钟。

  顿辔阿兰若,虚庭月正中。

  流萤逗深竹,白鸟巢青松。

  华灯耿翠箔,瑶花擢春丛。

  绝境美清夜,恍非尘界逢。

  惜无一樽酒,幸与之子同。

  明发即南北,浮生两飞蓬。

  序既言宝泉山慧日寺“在乌江东北七十里”,按方位及距离考,当在江浦县境(今南京市浦口区)老山一带,惟因江浦置县较晚(明洪武九年),查置县以来六种县志,皆无“慧日寺”记载。

  该诗作于戊辰(1088)中元日(七月十五)夜,而次日晨,诗人翻越“黄叶岭”东谷,前往“茅塘村”,作诗《晓度黄叶岭东谷怀寄金陵王居士闲叟》,其小序云:“在乌江之北八十里,戊辰七月十六日,自宝泉慧日寺之茅塘村路由此。”

  阴谷不寓暑,风松朝露零。

  乳溪逗绿筱,琴筑声泠泠。

  老石清金碧,窅然沉列星。

  酌此石上泉,饵彼松下苓。

  倏欻振飞步,岂徒制颓龄。

  何须历五岳,即蹈神人庭。

  顾余方有役,俗驾不敢停。

  寄音采真子,来卜白云扃。

  结合诗题以及诗序,可知黄叶岭在宝泉山慧日寺与茅塘村之间,黄叶岭与慧日寺相差十里,黄叶岭在慧日寺北(或西北)。茅塘村当在黄叶岭更北方。查类似地名,距黄叶岭十来里,明初有朱元璋时期牧马场“茅塘场”,明洪武三年建茅塘桥,横跨滁河,该桥为明清江浦县城与滁州(经由黄悦岭——今名黄山岭)、浦口城与滁州(经由骆驼岭——今名犀牛望月)这两条古驿道上的必经之所,今仍为浦合公路(浦口至合肥)上的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另外,此地旧有集市“茅塘市”,为清代江浦县“九市二街”之一。

  在作这首诗之后一个多月,诗人作过一首题为《度黄叶岭,怀寄清凉白云庵主》诗,“小序”表明写于“戊辰九月”,诗为:

  黄叶岭头黄叶飞,白云庵畔白云归。

  叶随游子终相失,云伴禅翁得所依。

  会解腰间斩马剑,肯寻江上钓鱼矶。

  焚香扫地双林下,愿赎今生种种非。

  清凉白云庵主指金陵清凉寺僧和上人,另筑小庵于山上,名白云庵。该诗写得灵动酣畅,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戊辰九月,诗人还有一首诗,题为《茅塘马上》,应作于同一趟旅行中。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在这首诗之后一年后,诗人还作过一首题为《宿黄叶岭田家》诗,表明他因公或因私,常常来往于乌江县石碛戍、黄叶岭之间:

  (小序)己巳(元祐四年)十月,乌江赋。

  聚落荒山里,畲田岁不登。

  牛衣障隙雪,鼠穴见邻灯。

  愁信鱼难瞑,寒凝酒亦冰。

  怅然歌白石,推枕待晨兴。

  诗写黄叶岭山民依靠刀耕火种这类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又多年荒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样的山民人家当然也难以为客人提供温饱,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难以入眠,只能坐以待旦。

  读古今有关地图,可知贺铸沿着和州石碛戍、高望镇、黄叶岭、茅塘村、东葛这一条南北向古驿道留下许多足迹,也留下许多诗篇。

  (待续)

注释(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