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文/外先 总编辑/方孔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近来,“同志”这一称谓悄然复苏。年轻人在工作场合以“同志”相称,政府文件亦频频使用“同志”称谓。这声“同志”轻唤,仿佛一声穿越时空的回响,在当代语境中重新激荡起涟漪。
“同志”之称,承载着革命年代熔铸的集体精神与平等理想。当李大钊先生高呼“庶民的胜利”,当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互称同志,这个称呼便成为共同信仰的凝聚符号,是革命者间不分彼此、亲如一家的身份确认。可随着时间推移,“同志”一词在特定历史阶段被异化,沾染了特殊色彩,甚至一度沦为日常语言中的“敏感词”。与此同时,“老板”“某总”“美女”等称谓则如野草般蔓延——等级色彩浓厚的称呼在职场中生根,物化性别的称谓在社交场合泛滥。语言符号的演变,无声记录着社会关系的某种变形。
“同志”称谓的悄然回归,实则是当下社会深层心理需求的语言投射。当“总”“老板”等称谓将人际关系悄然转化为等级秩序,当“美女”“帅哥”的泛化称呼将人简单标签化,我们实则陷入了称谓的贫瘠荒漠。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称谓是人际关系的“活化石”。在日益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潜意识里渴求着一种更平等、更温暖的人际联结。一声“同志”,以其去等级化、去功利化的特质,重新成为对这种渴求的回应——它轻轻拂去了附着在称呼上的身份尘埃,让个体回归朴素人格的相互承认。
“同志”的复苏,并非历史符号的简单复制,而是现代社会关系重塑的隐喻。它呼唤我们超越称谓表层的“得体”与否,深入思考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人际伦理与交往哲学。
今日我们重拾“同志”,实则是为疲惫的社交语言注入一股清流,一场无声的文明微更新。其核心价值在于重建平等尊重的人际伦理:在称呼中剥离等级枷锁,消解物化倾向,让每个人在语言之光中重获作为“人”的完整尊严。
一声“同志”,两种温暖:既是对历史中那份纯粹理想主义精神的温情致意,也是对现代社会中平等交往伦理的深切呼唤。当“同志”再次成为可选择的称谓时,它悄然化作了我们重建人际绿洲的微小而确凿的希望种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