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析旧和州、滁州、旧真州六合县之边鄙置江浦县,为明朝应天府所隶属七县之一(另六县为上元、江宁、溧阳、溧水、句容、六合,后析置溧阳县高淳镇为县,应天府属县有八个),清朝应天府改为江宁府,江浦县为七属县之一(溧阳县改属镇江府),此即本文所谓旧江浦县。2002年改建为南京市浦口区,地域较旧江浦县略有变化而大致吻合。

  旧江浦县(今浦口区)境内名胜古迹甚多,然而其实体保存至今者不多。好在唐宋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历代文士对这些名胜古迹多有记述,今人可借助这些诗文,神游于历史之河里,虽实不能至,而坐游其间,也是令人愉快的精神之旅,而有心于振兴地方旅游事业的工作者,或许也能从中获取文献,得到启发。

  民国及其后之作品较易取得,因此本文仅选取晚清以前有关诗文。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取用,本文划分旧江浦县境为若干区域,逐次予以呈现。每片区域在呈现有关诗文之前,先对域内名胜古迹予以简要概述;每一处名胜古迹,在呈现有关诗文之前,也先作简介,包括其位置、来源、现状等情况,有些细节或许会借助“篇后注释”予以说明。当然,也会在“篇后注释”里交代有关文献的版本来源等信息,以便有心人做更深入的研究陈述。若涉及人物、事迹、位置等方面的意见分歧,本文也会予以简要考述。

  至于今人所编之传说、故事,本文视之为“戏说”,且提醒读者要警惕其中的穿凿附会、胡编滥造,他们会破坏真实的地方历史面貌,甚至会败坏当地已经不多的因而格外宝贵的文化资源。

  本篇考述县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名胜古迹。

  县城

  洪武九年(1376)置江浦县,县衙设在浦口城里,洪武二十四年(1391)县衙迁至旷口山(凤凰山)下,万历八年(1580)筑县城,又三年后开城濠(护城河)。城门凡五,东曰朝宗,南曰钟奇,西曰霁和,北曰拱极,东南便门曰敦艮。门各有楼,楼各有额:东曰朝宗大观,南曰钟奇毓秀,西曰霁和高映,北曰拱极盛状,东南曰敦艮雄飞。周长七百八十丈(2496米),高二丈。今仅存东西护城河及直江河(今合称城南河),以及东门桥、南门桥、西门桥等地名。


(民国地形图:江浦县城)

  今存何宽《建旷口山城记略》、姜宝《江浦新城记略》等文献,可资考述建城原因、建造过程、工程概况等。

  清初邑人胥庭清《次江浦数日有待》:

  雪意满山城,游云四望生。留人三日宿,归梦半江情。细雨晴还落,寒风夜作声。此怀愁不尽,聊且一樽倾。

  其二:

  城在大江边,江声山气连。去云来云树,欲雪未雪天。相对原无主,此中何所牵。寒禽飞不语,带雨过庭前。

  清代上元人吴思忠《无恙明府手植红白梅花四本于珠江官署,余为补图,兼系以诗》:

  衙斋高枕凤皇山,流水声中公事闲。剩有俸钱三百个,栽梅清韵杳难攀。

  光绪邑人顾承熙《夜宿江城闻雁》:

  何处飞来万里鸿,一声嘹唳画堂东。兵船更鼓鸣江上,文庙风铃响阁中。满地冻冰坚似铁,寥天残月半如弓。夜深愁向寒衾睡,炉火重添兽炭红。

  城南河

  江浦城壕(护城河)开挖于万历十一年(1583)。江浦县城坐山面江,北城墙骑旷口山(凤凰山)而上下,因此护城河道大体上呈Y形,独缺城北一段。水源自老山,西北、东北各有一支,在城南门外汇合(老山来水又有数支穿城而过,并与护城河沟通),流入直江河,十里左右,汇入长江。直江河应为一条古老的江左河流,“旷口山”一名,应与此入江河口有关。今县城之城墙、城门已荡然无存,然而Y形的护城河仍保存完好,大多河段已改造为河滨公园,合称为“城南河”。


(网络照片:城南河之直江河段,远处是老山)

  今存邑人张邦直《赠孔父母新治城濠序》等文献,可了解开挖详情。

  旷口山(凤凰山)

  在县城北,为老山南面余脉,横峰凸起,明城墙之北段沿山巅修建,县衙坐落其南麓,明初称旷口山,明后期改称凤凰山至今。《江浦埤乘》描述:“冈岭回环,山脉雄厚,与定山、西华、龙洞诸峰绵亘数十里,为一邑屏障。南望长江如练,尤足荡心快目。上有后乐亭(弘治十七年知县章文韬建),右有清惠泉。山隈有小庵,掩映竹树。其上平峦宽衍,足以登眺,苍松乔木,烟火万家,兼城市山林之胜。”今建有凤凰山公园,山巅建凤凰阁,与城南河畔凤凰台对望,阁与台以凤凰大街相接,街长不足五百米。

  今存文献有弘治间江浦知县章文韬《后乐亭碑记》等。(按《后乐亭碑记》取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文笔精炼,可重新刻碑立于山亭里)

  乾隆年末江浦知县邵颿《十四日夜复集凤皇山看月》:

  秋月夜夜佳,何必在三五?况此乍满轮,已向碧峰吐。振衣凌千仞,环郭俯万户。烟光涨川谷,霞色散荆楚。须臾云散尽,万里湛空宇。狂呼招谪仙,一去已千古。月是太白影,酬此金陵醑。胡不骑鲸游,历览横江浦。辉辉萤上幔,肃肃雁遵渚。坐听松风吹,千崖月正午。

  文庙(县学)

  洪武二十四年(1391),文庙(暨县学)随县衙自浦口城迁建于旷口山(凤凰山)县治东。中为大成殿,两翼为东西庑;前为戟门,门右为乡贤祠;再前为棂星门,为泮池,为照墙。殿后为明伦堂,最后为崇圣祠。廊庑环合,缔构精致。至于管库庖湢,罔弗如式。后历经维修与改建,至清乾隆年间,知县梁昌圣犹且称赞“殿廷壮丽,栋宇辉煌,两庑、戟门、棂星门及崇圣殿、明伦堂无不整肃,明伦堂右建书院,亦完善”。毁于咸丰年间兵火,光绪四年(1878)重建,然而规模较小,后又遭破坏,今仅存大成殿一座。


(江浦文庙现状)

  《江浦埤乘》存录陈琏《新修学宫碑略》等十四篇碑记,其中仅明代万历间余孟麟《重建明伦堂记》碑刻一方尚在,今在求雨山林散之纪念馆里。

  求雨山

  在县城西,为老山南肢余脉,数峰绵亘,与凤凰山比肩而立,俯瞰邑城,历为战争之地。旧名陆家山,岁旱祷雨其上,故又名求雨山。每岁清明、重九令节,邑人多游憩焉。据《江浦埤乘》,“咸丰间粤匪之乱,邑城屡复屡陷。以贼盘踞其上,俯瞰城中,故不能守也”。又“治城外有求雨山,高可瞰城,贼筑坚垒死守。官军复城,必先攻垒。城屡失屡复,死者甚多。寇平后,知县黄国光督役检拾遗骸,总瘗于此”。今山上建有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胡小石等四老纪念馆,合称名人馆。

  邑人顾承熙《感旧》:

  乱后空悲万事非,满山营垒对斜晖。十年兵劫多枯骨,魂魄秋风何处归?

  接待寺

  在求雨山东麓,县城西门外,今金珠花苑小区一带。洪武三十一年(1398)敕建,规模宏大,曾收藏当时全部汉文佛经。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庄昶劝施粥振饥于此,隆庆元年(1567)知县王之纲立文会于寺中,曰“晋接”。咸丰中寇毁,光绪年间略作复建,作为县衙为民祈福的场所。今求雨山高二适纪念馆所在山峰,为接待寺塔院山,内有佛堂一座。塔院山与接待寺之间有水沟,即今求雨山河,接老山东麓诸水,北接护城河,南与高旺河相通。今求雨山葫芦园内外有石础等古寺残件。

  今存张邦直《敕建接待寺碑记》,宏大的占地规模,敕建寺庙的精美文物,一读便知。

  顾承熙《夜宿接待寺值雨》:

  一点疏灯灭复明,窗前断续雨声鸣。凉秋不寐天难曙,愁听荒城夜打更。

  吕祖祠

  在县城内,又名吕帝祠、吕公祠。据《江浦埤乘》,在“治南数武”,应当在今江浦街道凤凰小区对面,文昌路南侧。大约建于乾隆年末,为官祀(由官府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之一。神本姓李名岩,为唐宗室,进士后改姓吕,始称纯阳帝君,民间称之为吕洞宾。乾隆五十三年,敕封“燮元赞运演正警化纯阳帝君”;嘉庆九年加封“孚佑”二字;光绪四年加封为“燮元赞运保惠翔化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每岁于春秋二仲上旬四日(即二月四日,十一月四日)及四月十四日神诞日致祭。祭品不用牲醴(酒肉),仅用果品杏酪(杏仁粥),因此直至民国时期,当地仍有进祠致祭祷告,以求戒断烟酒的习俗。

  顾承熙《入城至吕帝祠见碧桃花》:

  神仙府里灿红霞,深院离朱一树斜。惆怅江城春寂寞,东风犹放碧桃花。

  极乐庵

  在县城小东门(敦艮门)里。据《江浦埤乘》,清顺治年间建,溪桥围绕,松柏苍翠,悠然忘尘市之嚣。20世纪60年代末,因城建移址怡园巷西侧(今金浦广场西南)。1993年,经原江浦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极乐寺,迁建江浦街道象山路西侧,规模较大,又辟地建“白马书院”,用以开展有关培训等活动。

  顾承熙《游极乐庵》:

  极乐庵前黄叶落,小桥白石水清幽。僧庐不近嚣尘市,僻处城偏别有秋。

  白马寺

  在县城外东北一里许(今碧云山庄里)。明永乐三年(1405)僧圆恩建。峰环泉绕,竹木深秀。成化中,陈献章、娄谦、庄昶、石淮集此,作联句诗二首,由陈献章用茅龙笔草书,留赠寺僧净敬,后镌刻成碑。该碑今存求雨山林散之纪念馆。隆庆中知县王之纲于寺侧建慕贤祠(白马书院),又名三贤祠,祀宋陆象山、明陈献章、王守仁。有祭产,取租办祭。寇毁,后为茅庵。1949年后改建为白马村小学校舍,“文革”期间拆除。

  今存知县王之纲《慕贤祠记略》。

  白马寺为县城最著名古迹之一,历为名士参观之所,题咏甚多,兹遴选部分诗作。


(白马寺联句石碑拓片,陈献章书)

  陈献章、娄谦、庄昶、石淮《宿白马寺联句》二首:

  人生须此会,何更问阴晴。(陈)动荡乾坤气,调和鼎鼐羹。(娄)公来山阁雨,天共主人情。(庄)未了鹅湖兴,江城又杀更。(石)

  寒风吹角短,细雨打更长。(陈)天意留行李,灯花喜对床。(娄)衣冠真率会,樽俎太和汤。(庄)何限春消息,梅花不断香。(石)

  明邑人魏荣《游白马寺》:

  欲涤尘襟杂,思得江山助。偶缘踏青来,远逐钟声去。禅房半日闲,野蔬香可茹。出门白云封,岩回不知处。

  邑人熊师望《春日游白马寺》:

  郊外蘼芜一望青,春鸠呼类绿杨汀。石桥曲曲萝迷径,古刹幽幽翠作屏。钟磬响时龙自舞,梵音讲处鹤来听。禅关闲绝堪栖息,更有松风助朗音。

  江宁龚元超《题白马寺》:

  朝宗门外路,迂曲入寒林。古寺遗碑在,空阶落叶深。地偏疏客屐,山远断尘心。幽磬时闻响,高云结暮阴。

  邑人刘岩《白马寺》:

  白马何年寺?荒凉剩旧基。病槐藏细蚁,破瓦啸愁鸱。爨寂齑粮断,僧寒钟磬迟。残阳界墙角,早是闭门时。

  邑人张邦直《友人招游白马书院》:

  胜日移尊曲水头,主人竟日恣淹留。禊修雅称兰亭集,酒事无论金谷稠。山月照人阴冉冉,江烟笼树晚悠悠。吾侪良会原非偶,聊拟渔樵引唱酬。

  邑人朱贤《偕同年张邦直游白马书院》:

  野寺寻幽纵目观,江天霜树倚云端。水光净影青霄近,山气侵人白日寒。浊酒漫劳欺我醉,好花还许对君看。他年匹马长安道,倾倒何妨尽此欢。

  龙华院

  在县城东门外,约在今龙华广场西侧。项维正《雍正江浦县志》称为“龙华庵”,谓“倚山而构,颜曰枕山堂。竹篱曲径,小桥流水,清幽绝尘。又名弥勒庵,僧公言开堂说法处”。《江浦埤乘》称之“龙华院”,寇毁,光绪年间为茅庵。

  顾承熙《过龙华院》:

  我来不见枕山堂(旧有枕山堂,景极幽,寺宇亦巍焕),空对茅庵望夕阳。惟有小桥通曲径,寺门还向竹中开。

  水府祠

  据《江浦埤乘》,祠在县城南门外江淮关旁。江淮关约在今城南河西岸,上河街东侧。相传三国时期采石矶下有水府神,时常显灵,故建庙祀之;明代加“水府定江之神”封号。江浦水府祠不知建于何时,明嘉靖中知县黄昭改建,清康熙中重修,咸丰初毁,后复建。

  江浦知县邵颿《雪阻水府祠不得渡江,酌酒梅树下》:

  十二月朔横江来,彤云漠漠风帆开。白门霰屑杂雨下,模糊烟没金陵台。江城十日复西去,北风卷浪不得渡。云气全遮郭外山,雪花飞满江头路。下马载叩神仙家,入门初放红梅花。淡霞缥缈海云碧,一株绿萼当檐斜。摩挲重认檐前树,六年前省题诗处。花下仍教看雪来,雪中曾记携梅去。我今酌酒呼梅仙,羽衣风举何翩跹!美人已隔青溪水,故人乍返山阴船。客中问渡一再至,与汝相值宁无缘?巡檐每爱疏影好,拂衣倘有幽香传。安得雪儿立花底,酒酣歌我梅花篇?我醉欲抱梅花眠,此身如置西湖边,不然或梦罗浮巅。

  顾承熙《春日游水府祠》:

  东风飞絮满江城,出郭闲游散步行。最爱寺门藏竹里,几竿清荫绿纵横。

  八里铺

  在县城北,旧浦葛驿道(江浦县城至葛城)边。据朱锡友《江浦县地名录》记载,“八里铺村距县城西北八里,明代是驿道上一急递铺,故名”。《雍正江浦县志》卷二《邮传》谓“黄岩铺:即八里铺,北至西葛城铺二十里,司兵五人”。按今八里铺村,在旧县城北八里,距西葛接近三十里;又八里铺,一名黄岩铺,可知古八里铺应在黄岩岭(今名黄山岭)上。《雍正江浦县志》卷二记载,八里铺有惠济庵,顾承熙称为普济庵,万历间僧如福募建,“康熙四十年(1701)僧继山营葺,种花木,施茶汤,使风尘驿路中得此清凉地”。

  顾承熙《过八里铺》:

  (序)旧有高僧在此创修禅林,名普济庵,路口施茶,驿路行人赖之,屋宇清华,佛像金碧辉煌,园林花木极其幽邃,贵客达官靡不流览忘倦,题咏不一而足,今废。

  不见长林处,空怀往日时。青山犹偃蹇,白石尚离奇。草暗狐狸卧,园荒杜宇悲。十年兵劫苦,物换总星移。

  黄岩岭(黄山岭)

  山名,地处老山中段,在县城西北十五里。旧名黄悦岭,又名黄叶岭,今名黄山岭。按,岭上旧有递铺,名黄岩铺,推测黄叶岭、黄悦岭,皆因谐音而讹,今黄山岭或许最接近其命名本义。据沈孟化《江浦县志》,洪武二十四年(1376)迁江浦县衙于旷口山(凤凰山),同年于县南直江河(今城南河通江段)岸设江淮关,二十八年(1380)新建江淮卫,卫署(卫司令部)设于县衙所在地之东南隅,同时调拨大量马船(大型官船),驻扎于江淮渡(直江河口)、浦子口渡。浦口城与旷口山(含县衙、卫署)之间已新开马路(浦珠路),但此时若从旷口山北上葛城、滁州,陆路仍需绕行浦口城西门外驿道,翻越骆驼岭(地名犀牛望月),经虹桥、茅塘桥(皆明初新建),才能抵达葛城(今东葛、西葛)、滁州等地。

  永乐六年(1408)二月,因明成祖朱棣车驾将北巡(渡江,经滁州、凤阳、徐州至北京),敕有司建行殿、整修道路,乃于县境内建行殿两处,一在县治东半里,一在东葛城,又为此新开黄岩岭为御道。次年二月初九日,朱棣车驾遂由江淮渡登岸,驻跸江浦县治东行殿,略作休息,然后越过黄岩岭,当晚驻东葛城行殿,次日驻跸滁州。

  城东、东葛这两处“行殿”终究属于临时建筑,有关遗址、遗迹今已无从考查,唯一留下的是今仍在使用的经由黄岩岭山口的这条道路,今名黄山岭路。

  据李维樾《嘉靖江浦县志》,万历四十年(1612),邑人曾致昱募建北极庵于黄悦岭上,为旅客免费提供茶水;四十二年(1614),南京工部尚书丁宾修本县进京官路,自拱极门(北门)抵滁州界五十里,以黄悦岭路段仄险,檄知县余枢甃石而坦平之。光绪五年(1879)统领防军提督吴武壮公捕蝗于此,改建北极废庵为茶庵。

  北宋诗人贺铸《度黄叶岭,怀寄清凉白云庵主》:

  黄叶岭头黄叶飞,白云庵畔白云归。叶随游子终相失,云伴禅翁得所依。会解腰间斩马剑,肯寻江上钓鱼矶。焚香扫地双林下,愿赎今生种种非。

  乾隆间江浦知县梁昌圣《黄悦岭(黄悦岭在江浦县后山)》

  笋舆循悦麓,落日射山坳。村外牛归笛,林端鸟护巢。孤城悬近斗,薄宦系如匏。差胜扬雄阁,卑栖少见嘲。

  江浦知县邵颿《黄叶岭晚归》:

  一径入高岭,四围黄叶声。马随孤鸟上,寺与白云平。月出松将卧,山空石欲行。晚烟低未合,隐隐见我城。

  顾承熙《黄叶岭》:

  岭上白云飞,两峰插霄汉。中有石径行,崎岖乘款段。行行及岭半,烟峦景堪玩。大者如鹰嘴,嵖岈令人惮。小者如娥眉,窈窕容难赞。小憩入茶庵,俯仰真伴奂。但闻幽情唤,红尘如隔断。得此依昏日,所乐景无算。茂林可围棋,怪石为书案。定有高隐人,岩穴深处窜。愿结同心居,卜筑枕山畔。胜似在市城,徒为名羁绊。

  福龙山(暨玉枢宫)

  在县城西北十二里,据《江浦埤乘》,孤峰插汉,群嶂连云,大江带前,长河绕后,中饶岩壑,为江北大观。前有香炉、皂纛二峰,两涧夹天门。万历四十二年(1614),乡耆张可继等、太学生丁明征等,捐建道教玄帝行宫(真武行宫)于福龙山之巅,清雍正初改名玉枢宫。中有天符室、香积堂、玉虚宫、灵泉寺、小憩崖、依山亭、土神祠、惠政祠、杏花村、桃源洞、太玄宫诸胜。

  万历间,真武行宫香火极盛。其正殿有魏国公徐宏基题写“即武当山”、状元焦竑题写“化阐中枢”、状元朱之蕃题写“紫霄驻节”等匾额。毁于历代战火,今山上可见零星遗迹。

  今存两篇《福龙山真武行宫碑记》,武进人县教谕陈廷策、邑人胡汝直各有一篇,另有邑人诸生林登儁《福龙山志》,叙述其祖父于嘉靖年末获赠铜质“天符”而转赠真武行宫事,故事极诡秘。


(真武行宫遗迹)

  顾承熙《福龙山怀古》八首:

  1.依山亭:依山亭上望江流,一览诸天在上头。惟有白鸥飞不到,振衣衣上白云浮。

  2.玉枢宫:通明大殿玉枢宫,覆以琉璃饰以铜。左右诸峰如拱卫,香炉峰更立当中。

  3.天符室:天符室里篆龙章,宝剑珠幢护两旁。雾锁沉沉云拂拂,金科玉律制煌煌。

  4.香积厨:香积堂前香积厨,修真本是到家徒。石泉黄叶烧茶鼎,丹灶青烟起药炉。

  5.小蓬壶:连步趋行东北隅,明明身到小蓬壶。此中仙境非凡境,形胜凭谁妙笔图?

  6.香炉峰:迎面香炉一个峰,祥光瑞气带烟浓。朝朝暮暮朝金阙,知是山灵拜福龙。

  7.皂纛峰:皂纛峰前皂纛高,苍茫烟树绕周遭。严严赫赫神威显,万壑天风利似刀。

  8.七星岩:秋到长空夜气澄,七星岩上有神灯。吹笙羽客山顶立,正是天高皓月升。

  石洞山

  今名石公山。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治北十二里。山顶有龙池,冬夏不竭。南有香岩,可容数人。”庄昶、石淮建半云亭于洞前。山有石洞庵,“沈志”称为“石洞院”,左近有石洞,故名。据李维樾《嘉靖江浦县志》,明洪武间高僧季潭常栖此;成化中有僧永昇,六合人(一说江浦人),号太虚,通书史,洞契禅妙,与道士萧中尝筑精舍居焉,时陈白沙应聘过县,与庄定山讲学再逾月,昇日从二公游,充然有得,其所注《种树韵》,白沙喜之,许以真无累,且云“公在吾儒公亦豪”,成化帝召见,讲经称旨,赐号圆融妙觉禅师,正德初,年八十有四,自赞其像而逝。石淮曾读书于此,晚号石洞先生。据《江浦埤乘》,明弘治中,邑人严纮建石洞书院于此。陈白沙、庄昶、石淮等人曾到石洞山,题咏很多。

  明代南海人陈献章《石洞山》:

  小洞长年翳野莱,冥冥勾漏可谁来?数公马迹深深到,一径梅花笑笑开。琴里宫商分雅调,盏中玄碧自仙醅。闲云本是无心出,应共闲人作伴回。

  陈献章《石洞庵》:

  朝忆罗浮暮武夷,山中明月几盈虚。扁舟归向沧溟去,只钓清风不钓鱼。

  庄昶《与谢汝申游石洞》

  肩偶横担拄杖斜,一头山月一溪霞。闲随梦觉人间者,未醉天樵洞主家。禅自西来多柏树,诗非参透在梅花。夜来堪笑庐陵米,又向山翁酒伴夸。

  庄昶《半云亭》二首

  何物乾坤不浑沦,此云一半是谁分?我来亭子中间坐,万里山河万里云。

  其二:

  铜槃笑与日同扪,此处人间未许论。石洞老师真具眼,一尘还是一乾坤。

  石洞庵僧永昇《和庄昶“半云亭”》:

  宇宙中间理浑沦,自形自色自相分。达官须信马非马,聚散谁知我一云。

  其二:

  纤尘大块手同扪,千古庄门一语论。我也年来公案透,洞山随意老乾坤。

  石淮(号石洞先生)《题半云亭》:

  断岩亭构倚云扉,半欲留连半欲飞。飞向天家作霖雨,留还我屋护苔矶。定山诗好磨崖刻,老衲形忘坐翠微。极目澄江静如练,令人重忆谢元晖。

  顺治间邑人张凤文《游石洞庵》:

  幽洞云常护,人间别有天。石莲欹古磴,霜柏老寒烟。野鸟穿林度,山僧抱膝眠。寻幽来此地,尘念一时捐。

  康熙间邑人郑选《游石洞庵》:

  古木森森接梵天,洞中别是小山川。荒云锁道迷樵入,断碣横苔任鹿眠。野寺钟声敲绿竹,空崖梅影覆青莲。人间不尽纷华态,到此重修静里缘。

  康熙间邑人郑中《偕友人过石洞庵》:

  僻径无人到,因随樵者行。峰头群鹿过,山下午鸡鸣。落日动松语,孤云傍石生。相期买山隐,一遂闭关情。

  顾承熙《石洞山访石洞庵旧址》:

  梵宇何年转法轮,可怜地瘠又民贫。红羊劫过同灰烬,野树成林不算春。

  其二:

  镇日空山古迹陈,何曾兰若景重新?自从先哲名流尽,林壑萧条不见人!

  顾承熙《登石洞山观龙池》:

  洞门紧闭石生烟,洞里仙人那计年?龙在池中人不识,夜来抱月水中眠。

  石婆峰

  今石公山(石洞山)之东邻为石婆山(石婆峰),“沈志”谓“近石洞山,有石竖如人状,故名。”《江浦埤乘》据康熙间进士邑人刘岩《匪莪堂文集·罗媪墓碣》,谓山有古唐王坟,唐王,不详何人。

  顾承熙《石婆峰有古墓,土人相传为唐王墓,作歌吊之》:

  山古墓更古,年远祀无主。墓道久荒芜,问谁代培补。人云为唐王,灵棺出天府。此语真荒唐,终古孰目睹?石婆不能言,风水还自舞。但见荒烟起榛莽,衣冠得不嗟朽腐!昔日宫殿凤与龙,今日山陵豺与虎。昔日台榭乐笙歌,今日丘陇伤风雨。感此令我悲尔凄凉苦,空使白骨卧黄土!

  七谷山

  江浦旧志里“谷”写做“□(上孔下山)”字,音义皆为山谷之“谷”字。又名三谷山。今名老鹰山,在城北十里。山麓有宋张孝祥墓。山脚有午梦园,明弘治年间邑人弓元筑于其祖墓之侧,为其读书、著作之所,死后亦葬于此。弓元,字大方,明代江浦县孝义乡人,弘治九年(1496)成进士,历升岳州推官、山东道监察御史,巡按山西、江西等地。尝以邑人庄昶《定山集》未刊,乃编次先后,序而行之,即所谓初刻也。年八十六无疾而终。

  顾承熙诗《过故御史弓元午梦园故居》:

  (序)园在七谷山下,元旧著书其中,后卒,墓亦在焉。

  七谷山犹在,斯人迹已无。深林藏鸟雀,荒径走樵苏。石古苔空长,园芜草自铺。浮生同是梦,百岁总须臾。

  顾承熙《御史弓元墓》:

  明代衣冠留往迹,风流歇绝哲人摧。墓田荒草无人到,狐兔朝朝暮暮来。

  七佛寺

  在城北十里,位于老山中椅子山牛角湾谷地,众山环绕,极为幽僻。明正统九年(1444),僧人普春创建,奏准赐额。传说旧有僧房寺舍100余间,后毁于兵燹。1995年原址上重建。

  顾承熙《七佛寺》:

  幽深屈曲径还平,一路岩花导我行。叠嶂层峦藏佛寺,到门犬吠不停声。

  狮山

  又名狮子山,“沈志”谓在“治北七里”,朱锡友《江浦县地名录》不载此山。

  顾承熙《登狮山》:

  我来登狮山,长啸狮山上。一吼万山鸣,此山真雄壮!岩壑生烟云,草木皆幽畅。高处地平旷,俯视空依傍。试向东南望,大江翻白浪。昂头狮山巅,高歌入云唱。忽尔狂风生,怪石怒相向。松涛势奔放,独立气难抗。归来摹形状,中心犹滉瀁

  象山

  “沈志”谓“在治北五里”;《江浦埤乘》谓“下有象泉”;“涓涓细流,经白马寺,西流入城,合清惠泉,南流入江”。1971年于“象鼻”位置曾出土南宋张孝祥之子张同之墓。今象山已改造为象山公园。

  清代邑人夏芳鲜《象山采药》:

  惯来山鸟不相惊,深谷随云宛转行。自是身闲聊荷锸,旁人误认觅长生。

  顾承熙《游象山》:

  人生无百岁,转瞬归黄泉。趁兹步履健,游览勿迁延。穷吾千里目,高坐象山巅。下视人寰处,孤城一点烟。

  西华山(暨响铃庵)

  又名东华山。据《江浦县地名录》,位于县城西四公里,东北接馒头山,西北连鹰嘴山,主峰高384米,为城西景色最为华丽之山,故名西华。据《江浦埤乘》,山有五峰,世称“莲花五峰”。峰峦巍峙,特冠群山。中有西华峰、莲花峰、丈人石、罗汉迹、石龙岭、伏虎洞、万年藤、藏云坞、北涧梅、响铃庵、待翁泉、南园草堂、揖山堂、飞涧桥、南涧梅、一柳泉、听江亭、一升泉、对钟岭、万松径诸胜。名流题咏甚盛。又有饮马池、笔架峰、韩信将台、老君基。响铃庵坐落在南麓,康熙中,僧南庵居此。西华山诸名胜今已成谜,仅响铃庵有残迹(银杏树,建筑残件)可寻。邑人刘岩《响铃庵碑记》,可参考。


(响铃庵遗址)

  北宋贺铸《东华马上,怀寄清凉和公,兼简社中王拙居士》:

  (小序)东华在历阳郡北八十里,隔江与金陵相直。王字闲叟。己巳十月赋。

  鸡鸣紞五鼓,驱马东华路。月落潮上时,云披日生处。摇摇渔艇子,挂席凌江去。送目思悠悠,横槊聊一赋。鸿雁南飞江北流,亭亭双塔是升州。前朝物色今何见?白鹭平沙接石头。石头城上清凉国,中有弥天大比丘。右军远孙傲时者,巾鉢久从莲社游。吾亦明年及瓜代,一庵见寄外何求。

  明代江浦训导山阴人漏贞《西华山》:

  华山壁立与天齐,石磴崎岖未易跻。一派寒泉通竹径,数声清籁出松溪。千岩耸秀人争睹,万卉屯云鸟自啼。仿佛天台洞仙境,个中奇胜总堪题。

  邑人张邦直《重阳后十日游响铃庵》:

  林泉共拟作遨游,狂兴攀跻苦未休。翠壁带江浮远霭,丹枫倚石弄高秋。菊花节后还生色,蛱蝶尊前莫浪愁。九日未能拼酩酊,何妨今日一相酬?

  邑人熊师望《游响铃庵》:

  蔚林初雨霁,秋气逼人清。驴步入山影,僧房闻水声。风高孤磬落,石乱野云平。翻笑樵岩叟,丁丁不世情。

  (未完待续)

  注:

和州:北齐天保六年(555)置,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和县)。《舆地纪胜》卷48引《元和志》:“北齐以两国协和,故谓之和州。”辖境相当今安徽巢湖市(部分)、含山、和县、南京浦口区(部分)等市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复为和州,天宝初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初复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为和州路,二十八年(1291)复降为和州。明洪武三年(1370)废州为历阳县,寻复为和州直隶州。清初属安徽省。1912年废,改置和县。真州: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升建安军置,治所在扬子县(今江苏仪征市)。辖境相当今仪征市及六合县地。元至元中升为真州路,二十一年(1284)复为真州,属扬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废。

皆见《江浦埤乘》。何宽(1514—1586),字汝肃,号宜山,明栅浦(临海城关)人。嘉靖十九年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南京刑部湖广司主事,历任右副都御史兼提督操江等,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卒赐端裕,著有《宜山集》十八卷。姜宝(1514—1593),字廷善,号凤阿,丹阳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累官礼部尚书,著有《姜凤阿文集》38卷,《诗集》10卷等。

录自胥庭清诗集《听江冷署》(不分卷)。

吴思忠:字孝侯,江宁贡生,罗洹画弟子,与崔筠谷齐名,山水画得高岑意趣,善写生,诗笔雄奇。卒年八十余;《东城志略》谓“工诗,善画猿,人呼吴猴,家有青溪草堂,实为东城之极北隅焉”。无恙明府:指江浦知县邵颿。珠江官署:指江浦县衙。

录自顾承熙诗集《淡斋诗存》(不分卷)。

江左河流:指面对长江下游之左首。

旷口山:宋代文献里已有地名“旷口”;长江自和州而下入今江浦境内,左岸直到浦子口,皆山脉连绵,先为乌江口,再为西江口,经过西华山,即为直江河口(旷口),再下游为浦子口。地名旷口、旷口山应来源于此。

张邦直:江浦人,嘉靖二十五年中乡试,《江浦埤乘》有传。孔父母,敬称万历年间江浦县令孔祖尧,万历十一年(1583)孔祖尧开城壕(护城河)。

邵颿(1750—?),字无恙,浙江山阴人,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中举,五十一年(1786)任江浦知县,五十七年(1792)任无锡金匮知县,遗著《梦余诗钞》诗稿八卷。

原诗后注:寺在国朝(清朝)初中衰,为吾高高祖弈踞公重修,嗣后高祖叶樋公复修,今乱后十余年,寺宇荒凉,重新未逮,不胜今昔之感云。

见1986年版《江浦县地名录·城东乡》第150页。

据《明太宗实录·卷八十八·永乐七年》:“二月壬午(初九)遣官祭大江之神,车驾发京师(南京)。癸未(十日),驻跸滁州。戊子(十五日),驻跸凤阳,谒祭皇陵。庚寅(十七日),驻跸王庄,遣官祭黄河。癸巳(二十日),驻跸徐州。”

选自王梦隐等《庆湖遗老诗集校注》。清凉白云庵主:指金陵清凉寺僧和上人,曾另筑小庵于山上,名白云庵。

诗见《碧霞书屋诗抄》影印本,第9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薄宦系如匏:典出“匏瓜空悬”,《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

扬雄阁:汉代扬雄在天禄阁上校书,因他的学生刘棻被王莽治罪,他受到株连,治狱使者来逮捕他,扬雄惶急无计,从阁上跳了下来,几乎摔死。后以此典慨叹学者才人遭灾受难,命运不佳;以“扬雄阁”等代指闭门修书之所。

款段:指马;指马行迟缓貌。

伴奂:闲逸自在貌。

香积厨:寺庙的厨房。

季潭,即宗泐(1318—1391),本姓周,字季潭,号全室,浙江临海人。元末明初僧人。洪武四年(1371),应召称旨,住持天界寺。洪武二十四年(1391),圆寂于江浦石佛寺,时年七十四岁。

《江浦埤乘》认为永昇是“(江浦)白马乡人,号太虚,方氏子”。

录自《雍正江浦县志》卷八《艺文志》。

见庄昶《定山集》,沈孟化《江浦县志》亦收录。

此两首《定山集》皆未收录,仅见沈孟化《江浦县志》。

㉕滉瀁:水浩大广阔。

㉖录自《江浦埤乘》。夏芳鲜:字文犹,江浦诸生。明亡,不应试,与同邑陈所学、颜天表皆践履笃实,授经茅屋,超然名利,不干一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