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刚,本名宋宁刚,哲学博士。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出版有诗集、诗论集等多部。
1.方便
夜里十一点,那些从饭店里出来
酒足饭饱的男人们
摇摇晃晃,走向一辆车,或一棵树
或垃圾桶,不管什么可回收
不可回收,方便起来。
弄湿一片地,甚至自己的鞋子,
裤子,也浑然不顾,努力系好皮带
呼喊着,吆喝着,或咕哝着
叼着烟,或者不叼烟,或者
烟从叼不稳的嘴边掉下来
差点酿成事故。也有的
在路边蹲下来,忍不住呕吐
伴随身体的痉挛,如同排泄,
另一种方便。有时一旁站着代驾,
有时因为称不上车祸的剐蹭,
会出现民警,辅警,交警,
也引来路人围观。夜里十一点多,
还有方便超市没打烊,
还有出租车为夜行人提供方便。
此时的街道,相比平时,太多方便。
2.不能写的评论
——读《闻李文智死讯》并致黄灿然
读你的一首诗,写一个
死去的朋友,那么决绝
“一生不为这个丑陋的时代
做哪怕一丝一毫的贡献。”
我读着,直到最后两行
“现在他成为他周围的人,
背影延伸到八十年代尾”。
对于诗中提到的那个“尾”
我心领神会,也因此
知道什么叫“他周围的人”
他们都曾是活生生的人
青春,聪慧,热切的人
我知道,同时仿佛听到
山间石裂的声音,或者
檐冰碎落的声音。我停在
那“尾”上,想到童年
从黑白电视机里看到过的
人山人海,想到那时的不解
以及后来得知的一些人,
一些事,一些场面……
我知道
这两行诗,字里行间的
许多信息,但我不能写,
不能说。我想象,在某个
合适的场合,我会向朋友
讲起这首诗,推荐这首诗
尤其对着年轻的朋友,讲起它
以及关于它字里行间的一切。
这是我不能写的评论。
虽然我在转身之际,已想到
另一种可能,如你
在另一首诗中所写:
“他们像没有以前那件大事似的,
沿着聚会逻辑的方向高谈低论”。
3.年中沙尘
年味还在
红红的大灯笼
还在枝头
昨日公园中
人头攒动的盛况
还在眼前
今早的沙尘
搅黄了一切
闷在家里的孩子
还记得昨天
游乐场的蹦床
湖里的游鱼和小船么
还惦记着风筝么
挂在枝头
取不下来
经过昨夜的大风
如今怎样了
2024.02
4.念想
早晨起来
一连好几个喷嚏
不知谁在念叨
出门才知道
沙尘又来了
每年春天
欣喜的同时
想起沙尘
随时会来搅局
难免不安
等它来
经历它
送走它
擦洗桌面
重新开始一切
5.杰作,或患病的晚年
——从曼古埃尔的叙述而来
西尔维娜·奥坎波,博尔赫斯的朋友
晚年时患阿尔茨海默病,常在
她的公寓中散步,却谁也不认得
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一天,朋友去看她,
看到她正在读一本故事书。
她兴奋地看着这位朋友
(不是认出了他,而是
已经习惯陌生人出现)
告诉他,自己想为他读一下
刚发现的一则美妙的故事。
她不知道,那是她早年创作的
也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伊莱娜自传》。这位朋友告诉她
是的,这的确是一部杰作。
6.与粪金龟结缘
1.
父亲曾向我展示
大个头的粪金龟属蜣螂
它以不可抗拒的力量
试图从我紧握的手中
逃离。它成功了
飞离时,如同一架
迷你直升机升空
它那带齿的足所展现出的力量
令我惊奇。它飞离时
我能感受到轻柔的下吹风
这一点,我至今难以忘怀。
2.
至今,我仍会
偶尔在牛粪或马粪中发现
赤足蜉金龟,只是它们
再也没有出现在我
灯光投射的窗前。尽管如此
每当我将这种身形平滑
优雅的蜣螂执于指间
我的思绪仍会回到
那个温暖的夏夜
想起那只赤足蜉金龟
用它小巧的头
轻扣玻璃的声音。
(理查德·琼斯《自然的召唤》)
7.意大利牧师
新闻说
意大利有五十名牧师
因疫情去世
是的
凶险的病毒也挡不住他们
走向病人
做最后的祷告
死亡也吓不退他们
信心
对他们来说
上帝远大于死
正如职分大于死
爱大于死
8.狗是重要的
活到我这把年纪,已相当走运。
我送走了太多英年早逝的同辈,
以至于无法不认为,生活是谜团,
是彩票。早上,译完四篇文章后
我会试着说声谢谢。这时候
狗是最重要的。我向它解释
我的译文。我们两个散步,
聊天……在爱我们和我们爱的
动物中,有一种我们不具备的
对死亡的理解。当我回家时
它在门口等我。狗有一套
气味的词汇,能嗅到一万种
我们闻不到的气味。
当我收拾我的小旅行箱时
它钻到桌子底下,带着
令人难以置信的责备的眼神
看着我。和动物一起生活
太美好了。我知道我们
应该爱人类。有时我觉得
爱人类很难。
(乔治·斯坦纳《漫长的星期六》)
9.与罗伯特·瓦尔泽一起散步
无论阴晴,瓦尔泽出门
腋下都夹着旧雨伞
他向泽里希打招呼
“它也想一起去散步。”
目送飘过的云朵
罗伯特坦白:我最喜欢云彩
它们看上去如此合群
仿佛亲密、文静的同伴。
整整一天的远足结束
他们缄默着。临别,
罗伯特指着树林里的小山丘
低声自语:今天真是异常美妙啊!
10.构树的四季
我曾惊讶于它的生命力
并至今感到惊讶。鸟儿的粪便
将它的种子散播得到处都是
它的根系伸展到墙角,楼边
从水泥地板缝隙努力曲挤出
躯干。为了阻止它横逸的枝干生长
园丁曾剥去它的一圈树皮
它为此流过不少白色乳汁样的液体
它身体里的血,后来发黑。不过,
它并未就此枯死,相反,它的枝叶
仍然茂盛。那少了一圈树皮的躯体
黑黢黢,留下纵向的纹理,像是
被刀划过,更像是深重的疤痕
提醒它自己,也提醒观者
它受过的苦与痛,它
为了活下去的挣扎与顽强。
这个冬天,大雪前一日
走进小小的构树林,我意外于
它的疏朗,几天前的大风
几乎脱尽它的叶子,树枝
在天空结构着并不复杂,却别有
深意的图形。我努力回忆它
秋天的样子,脑中一片空白
不记得它怎样从一片浓密的绿
变成秋天的样子,不记得秋天
它与夏天时怎样不同,虽然树下
空地积着厚厚的落叶。我记得它
夏日的葳蕤,记得它曾抵挡
多少强烈的阳光,为这里
带来多少荫蔽和蚊虫,记得它
果实怎样一天天长大,由绿变红,
由硬变软,由涩变甜,终于成熟
继而烂熟,零落一地。雨后
潮湿的空气中散发丝丝甜意,
甚至一点发酵的酒味。而雀鸟
在无人出没时聚集树下啄食。
同样陌生的是春天,它怎样
由枯变绿——只记得早春时节
忽然看到它枝头上顶出新芽
长出新叶,忽然发觉头顶
疏朗的天空几近消失,不大的
一片地上,只洒落点点天光。
《北斗诗苑》编辑部
顾 问
陈广德: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在10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800多万字,已出版诗集、散文集、随笔集12部。获《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等200余次诗歌大赛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最佳编剧奖。
路 东:诗人,作家,独立学者。1979年开始写诗,著有诗集《睡眠花》《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等,现居南京。
张宗刚: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美国爱荷华大学访问学者,《江海诗人》主编。主要从事当代诗歌、散文、小说的研究与批评。
海 马:本名王勇。诗人,散文家,评论家。1966年5月生,江苏南通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理事。出版诗歌、散文、评论等各类著作8本,发表各类作品数百万字。
沙 克:一级作家,文艺批评家,主任编辑。上海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研究员、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文艺家》杂志副总编辑、艺术总监。出版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艺术评论等20多部著作。
总 编
高 翔:笔名野村、高瞻远,资深媒体人、诗人、影视编导。1982年发起创办南京大学“南园诗社“并任社长。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新华日报社、扬子晚报社、华人时刊杂志社、新华社江苏分社等新闻机构任职。1986年,作为核心策划人、发起人,创建了名闻遐迩的“诗人角”。著有个人诗歌专集《空地》,作品入选多部诗歌选集。
主 编
雷 默:出生于江苏海安,现居南京。20世纪90年初提出“新禅诗”,并进行写作实践。著有《新禅诗:东壁打西壁》《雷默新禅诗精选》,作品在国内外多种文学杂志刊发,并收入多种重要选本。“悟空证实,由实及空”是其诗学核心,倡导汉语诗歌写作“化古、化今、化欧美”。
责 编:陈 娴
美 编:孙静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