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江浦街道文昌路上的桥林大酒店后,半个世纪以前,为一大片菜地,菜地里有一方池塘,四周堆满了生活垃圾,我从县实验小学(当时名叫五七小学)后门放学回家,常常穿过那片菜地,沿着废池塘的边缘,从弓家巷三五户人家的院门前,进入文昌路(当时名叫东门大街),然后才能回到北门大街甘氏老宅里。我读了“江浦县志”以后才知道,那废池塘在明朝时期叫做“官塘”,种荷养鱼,隆庆年间,知县王之纲用其收入,供应县城关帝庙(在今浦口区政府院内)、文昌祠(在今江浦街道中圣南街)之祭祀之费。


(网络照片:废池残荷)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按此标准,考察王之纲在江浦知县任上所作所为,称之为“循吏”,当然也是毫无疑义的。

  王之纲,字素张,号三楚,生卒准确时间失考,为湖北夷陵人。夷陵,古地名,“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西汉设夷陵县,明初改为夷陵州,清雍正间升为宜昌府,原夷陵县境立东湖县,民初废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新中国”后升县为市,内设夷陵区。据《同治宜昌府志》,王之纲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举,历官中书舍人,以文章名于世;后以言事获罪,左迁为溧水丞。明隆庆二年(1568),王之纲由中书舍人左迁,来任江浦知县,在任四年,后升济南通判而去。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项维正《雍正江浦县志》等县志皆赞之曰“才识过人,诸所建立,足为遗轨”。

  王之纲勇于“建立”,建树颇多。如隆庆二年,到任伊始,修葺京兆馆,更名北察院,又改造废驿站为东葛馆;隆庆三年在石碛桥(今属桥林街道)新建乡约馆,后又于馆东建石渠会所,此为王之纲所建文会十所之一;隆庆四年改建浦口城西门铺为西门馆,附铺于旁。最于民有利之“建立”者,则为隆庆二年建社仓(义仓),丰年购入谷物,予以贮藏,遇荒年则开仓济民,实为救荒良策。

  这位科举出身的知县尤为重视文教事业。


(网络照片:祠庙一角)

  其一,重修定山祠

  定山先生(庄昶)于弘治十二年(1499)九月去世,次年,知县胡昉建乡贤祠,祀定山于乡贤祠,同时入祀者有邑人宁波府经历郑自强、御史刘观、刑部尚书张瑄、应天府医学正科丁毅,鲁府长史郁珍等。约在嘉靖十一年(1532),知县陈文浩径改县城南门大街上的梓潼祠为定山祠,因定山庄先生曾于此读书作文、主编“江浦县志”(未成编),鸠占鹊巢,迁文昌君(俗称文曲星)于别所。三十多年后,隆庆三年(1569),知县王之纲重修定山祠,于祠后另建一楼,于楼上建文昌阁,用以安栖文昌君。梓潼祠旁旧有“新江书院”,庄昶生前常常与门人在此借宿、讲学,王之纲遂又于定山祠左(南)重建,并题其门楣曰“新江书院”。此工程可谓一石三鸟,用心良苦。

  其二,新建三贤祠

  江浦县城东北郊一里许有白马寺,始建于明永乐中,成化十九年(1483),庄昶与其同年进士石淮曾作为东道主,于此接待道此赴京的南海陈献章先生(号白沙)以及从应天府过江赶来的南京提学娄谦先生,四人联句成篇,留有陈白沙用茅龙笔手书之联句诗碑,王之纲《慕贤祠碑记》云:“一日过白马寺,见白沙先生与定山联句碑,则又恨不得礼白沙。比检故志,有三先生祠,而祠下脱误,不知其人,咨之父老,盖为象山、白沙、阳明云。窃以为白沙曾集此,阳明官太仆,往来浦中,象山故二公之所宗也。因遣人视白马寺傍隙地有可祠者,爰议构堂宇祠三先生于其中。”此为新建三贤祠(又名慕贤祠)之由。该祠位于白马寺之旁,建成于隆庆五年(1571),而题额为“白马书院”,既以祀三先生,又为当地学人新提供一处讲学校艺之所,一祠而二用。

  其三,铸造祭孔礼器

  这是王之纲注重儒教的文教作用的表现之一。隆庆二年,知县王之纲捐俸重修孔庙,将明伦堂、敬一亭、启圣祠等修理一新,四年,与县儒学教谕陈静观购铜若干斤,以铸造祭孔礼器,邑人朱贤为作《儒学祭器碑记》,说,当年司马迁赴山东曲阜,观孔庙殿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演习,遂至低徊留之,不忍去云。盖孔门以礼乐为教,故其徒业精而器备,以期穷究儒教奥义,实非夸饰文物、侈观瞻而已。而江浦孔庙乐器、祭器皆告缺,每当举行祭祀活动,则从市面上购置陶器,既粗糙质劣,又不能足数,与祭礼规格相去甚远,教谕陈静观乃谋于知县王之纲:“学庙有祭,所以崇德报功,礼莫有大此者。乃今祭器弗备,似非所以隆先圣而饬礼文也。将奈何?”于是取用学田租银五十余两,陈君又自捐其半,购铜一千三百斤,凡鼓铸为登铏二十有一,为献爵一百一十有四,为簠簋八十有八,为笾豆三百七十有二,总数五百九十有六。旧有厢房四楹,改为祭器库,设二木柜于中,珍藏之。次年举行祭孔仪式,礼器登庙,雍容华贵,上至士夫父老,下逮黔首民众,莫不肃然起敬,啧啧称奇。

  古人重祭祀,一以感恩,二以养虔诚,三以肃纲纪,四以齐民心(见贤思齐),五以谐人际。说到底,都为了教化人民,稳定社会。教化一词,今代之以“文教”,以文教人,使之成人。惟施教者先需为“人”,此为“教化”之本义,此毋庸多言。

  其四,置办学田

  学田,是古代以其地租供学校、书院、贫苦生等助学用费的专用田地,是随着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而最早出现于宋代的一种国有土地形态,北宋乾兴元年 (1022),开始施行学田制度。学田的来源:主要从国有土地中如户绝田、废寺院田产、没官田以及牧马草地转化而来,也有地方政府拨款购买,还有很多学田是来自官僚、士绅、地主、商人的私人捐献。从宋代起,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学田管理制度,历元、明、清三代而不衰。

  隆庆三年,王之纲查出绝户无主等田共一千二百余亩,租可出三百六十七石,申办为学田,充课助贫,县学之月试、会课以至诸生之贫乏者婚丧,皆取给于此。这应该是江浦置县以来的第一块学田。邑人张邦直为作《学田碑记》。

  据该碑记,隆庆皇帝登基后之初,励精图治,重新起用能人,用于朝廷内外,王之纲遂得以由溧水县丞升为江浦知县。到任后平易近人,务为不扰,讼简事治,得闲后召进诸生,与诸生研讨白沙、阳明、定山诸先生学问,皆有所发明。一时士民争相努力,学风蔚起,遂为吾浦无穷之利。

  其五,创立文会

  江浦本为文献荟萃之地,唐宋以降,代有名人。王之纲《文会序》自述:“余始至浦,召集士民,见文质彬彬,因于隆庆三年立文会四处,即文昌、青云、三茅、聚奎,又创学田一千二百余亩为会费。”

  文昌会设在县城南大街定山祠后文昌阁;青云会旧在县城东大街青云阁(万历间改建为东门城楼),后移浦口城,易其名,析为三会;三茅会在县城三茅殿,后更名泰茅;聚奎会在县城西大街接待寺,后更名晋接。第二年春闱(举人考试),就有会中学子严丕承考中举人。

  受此鼓舞,王之纲又改扩建文会至十所,遍布于全县各地,甚至顾及侨居江南之浦人。这十所文会分别是:“文昌会,旧在定山祠文昌阁,今仍之。三茅会,旧在三茅殿,更为泰茅。接待寺,旧为聚奎,今为晋接。青云会,旧在青云楼,今移浦口城,易其名,析会为三会:于玉虚观者曰玉虚会,于西门馆者曰西清会,于天妃宫者曰东华会。石碛桥为石渠会。青山寺为青琐会。东葛城初得三人,曰三元会,续有增者,犹得名云。居南京者通为一会,会于朝天宫中,曰南宫会。”(见王之纲《文会序》)

  立文会的目的,在定期召集学子,训诫勉励,互相切劘,举行考试,较量时文(八股文)等等。王之纲且能根据与会举子的成绩高下,分别予以物质奖励。现代“奖学金”制度于明朝中后期已有所体现,实在难能可贵!

  查隆庆年及其以后进士榜与举人榜,没看出来这十所文会对于江浦科举成绩有多大促进作用,但在团结士人、造就学风、教养民心、增进学问等方面,其影响力或未可易量。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虽是循吏王之纲的个人追求,却给江浦县民带来了不少福祉。

  修改2022年4月旧稿

  注:

①中书舍人: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官阶从七品。

②按王之纲平生事迹不详,因言得罪以及由中书舍人左迁溧水县丞等,皆根据于邑人张邦直《学田碑记》,文见《江浦埤乘》卷十三。

③京兆馆:为应天府尹及其他朝廷官员巡访属县时临时办公和住宿的场所。察院:为御史出差属地时临时驻节的衙署,也应该具有接待包括府尹在内的其他重要官员的作用。

④据万历间应天府尹袁三接《厘正理学名臣定山庄先生祠堂碑记》(庄昶《定山集》之“四刻本”)。

⑤事见李维樾《崇祯江浦县志》。

⑥文献: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多闻熟悉掌故的人。宋陆游《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