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其复苏不仅关乎短期经济回暖,更涉及居民获得感与市场活力的深层次提升。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聚焦消费能力、消费品质、消费环境三大核心维度,构建起从收入保障到品质升级、从制度优化到体验改善的全链条政策框架,体现了“供需双侧发力、软硬环境并重”的治理智慧,为破解当前消费市场堵点提供了创新思路。
从收入增长到预期管理,保障消费能力。消费能力的本质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信心的函数。以2023年为例,该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但消费倾向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反映出单纯收入增长并不必然转化为消费动能,关键在于建立“收入、保障、预期”的稳定三角。此次《方案》提出的“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与“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形成双轮驱动:前者通过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制度、推行技能人才薪酬指引,后者则针对多孩家庭刚性支出实施精准补贴。此外,“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教育资源供给”“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政策,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降低家庭储备性支出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首次在促消费文件中强调稳股市、稳楼市,通过加强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引入、强化央企国企市值管理等措施,稳定居民财产性收入预期。
从产品迭代到场景创新,驱动消费品质升级。消费品质的提升需要突破“性价比”的单维竞争,转向价值创造的立体化升级。《方案》提出“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在3月17日国新办就提振消费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2025年,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这个资金额较去年增加1倍,首批810亿元已经于1月初下达到地方。在服务消费领域,“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的政策指向值得关注,若能将适老化改造与智慧养老、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既可释放2.6亿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又能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数字化升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同时,《方案》明确支持人工智能+消费、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加速自动驾驶、智能穿戴、无人机等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开辟高成长性消费场景。
从制度松绑到体验提档,优化消费环境。消费环境的改善需超越“打击假冒伪劣”的传统思维。《方案》强调“清理限制消费措施”与“保障带薪休假”,前者如北京、上海已取消对皮卡车进城限制,后者则通过弹性错峰休假释放错峰消费潜力。更具创新性的是“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这样不仅可缓解黄金周拥堵,更能培育亲子研学等新兴消费形态。数字消费环境建设方面,《方案》提出完善预付式消费资金监管与商家信用评价体系,并通过“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等实践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目前深圳等地已开展试点)。此外,金融支持政策的协同。如央行拟出台专项文件,强化文旅、养老、冰雪消费等领域信贷投放,将有效解决“不敢消费”痛点,推动消费从“交易完成”向“体验满意”跃升。
《方案》的实施成效不仅取决于具体政策的落地精度,更需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协同机制。唯有形成“增收减负—供给创新—环境优化”的闭环,才能让消费真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引擎。(文:万晓艺 图:朱文静)
供稿:东双沟镇(文/万晓艺 图/朱文静)
原标题:《洪声E评 | 漫评:破壁新三角 解码消费跃迁密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