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8月1日,江西上饶市信州区有餐厅老板反映,城管说门头只能写店名,不能写经营内容,多名城管将经营内容拆掉。该餐厅老板认为:“我们开店,肯定要写上经营内容,才知道卖的是什么东西,就像路标一样告诉人们去哪里,这是顾客需要的,也是店家需要的。”网传视频显示,多名身穿城管制服的人员将一家店铺招牌上的“全麦面食”“披萨焗饭”等字样拆下。


  对于此事,8月4日,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有文件统一规定,招牌只写店名”。信州区城管局表示,这是为了创文创卫工作,信州区统一规定,并非针对哪个商家,商家可以在店内设置电子屏展示具体内容。

  不过,上述回应并未平息舆论,反而进一步引发热议。有网友笑称,招牌可以改成“兰州拉”“北京烤”“武汉热干”……更有网友称“招牌上不让写经营项目,由电子屏显示?盲猜一下,显示屏还必须从指定的公司采购安装是不是?”也有网友称:不让写经营内容,那“新华书店”怎么办?把“书”拆掉,写成“新华店”?单一品种的饭店如“包子铺”、“饺子馆”怎么挂招牌?写成“铺”?写成“馆”?只要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招牌还是让店家自己决定,才是正道。


  梳理发现,此前已多次发生统一店铺招牌事件。

  2019年,有网友发文称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的店铺招牌被统一换成了黑底白字,充满“丧葬”之感,再配上道路中间的黄花,让过路市民背上直冒冷汗,让人有冲着这些商铺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的冲动。与之类似的还有湖北十堰苏州路一条街,当地市民也称为“殡葬一条街”,一个人夜里不敢从这里走过,阴风太盛,瘆人,叫人不寒而栗。西安、昆明等也出现过这种风格的招牌,不一而足,网友也称之为“公墓风”“清明风”,这就让人感觉一丝丝诡异。这种怪异的统一店招,并没有给城市带来品味,反而显得很low。搞一刀切的所谓统一管理,是自我灭绝城市烟火气息,自我切断城市文化记忆,这样治理出来的城市,其实是一座毫无活力的“死城”。


  还有今年5月,山东德州多家临街商铺招牌中,凡是有“烟”“酒”二字的,都被人为遮挡起来。比如“原浆啤酒”变成了“原浆啤”,也曾引起舆论哗然。无独有偶,6月份,四川成都一排门店招牌被改成拼音版。该事件引发关注后,辖区牛市口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称相关部门将会制作临时中文标牌进行更换。

  彼时新京报评论称,按照常理,商铺招牌只要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大可不必对其他地方限制太多。这些内涵显然需要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和决策人员予以了解,并践行于基层社会的治理过程之中。换言之,基层治理少点折腾,把劲儿用在关键处,才是正途。

  这些年,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只要城管要求商家统一换招牌,那一定是某某家的小舅子进军广告公司了。这个段子,仅仅是个段子,或许不是。

  有些地方玩起这套来,还很有互联网思维,免费换成统一店招,店招还能“创收”。安徽省池州市有个丁香镇,在2015年9月完成了统一店招,每块招牌的三分之一是冠名广告。

  可能上饶店招的电子屏创意,也有创收的考虑,在电子屏上切换广告也要方便得多。一块小小的店招可以让GDP反复叠加创收。

  诚然,对于店招门楣的设置,尤其是内容,除了要求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以外,其他内容实在不应该由政府部门来限制,完全可以交给市场调节、企业和社会自律。

  人民微评也评论道,统一招牌或有良苦用心,但一旦缺乏与民意良性互动,特别是缺少严谨研判就会闹出笑话,造成浪费,引人吐槽。汲取教训,除了在整改中提升审美能力,更需在反思中学会谦抑。

  央广网评认为,招牌只写店名,不写经营内容,当地是为了市容市貌更整洁有序。难道几个字的经营内容,真影响街道的美观吗?对此类招牌一拆了之,“面子”貌似整洁了,却伤了市民生活和商家经营便利的“里子”,让城市少了“烟火气”和活力,实属矫枉过正。

  现在疫情之下,店铺的生意本来就很难,如果再这样设置障碍而不是搞好服务,会有更多店铺要开不下去了!一定要三思!而且政府部门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一定要坚持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群众利益!

注: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