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躺平者”,此举引发广泛关注。近日,江苏滨海县在干部群体中开展“寻找身边的躺平者”活动,已对今年首批7名“躺平者”进行集中诫勉谈话。


  7月29日,记者从滨海县委组织部获悉,当地重点面向全县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编在岗的县管干部和中层干部选出“躺平者”,推选出的7人已被集中诫勉谈话,还将面临6个月的跟踪管理。记者注意到,当地还曾开展“奔牛奖”“蜗牛奖”评选并现场授奖。此类奖项就是视单位和官员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成绩进行奖惩,用“蜗牛奖”来鞭策警示其中成绩差的。


  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出手治理“躺平式干部”。不过对于类似评选“躺平式干部”的做法,有媒体认为,“躺平”被延伸到干部工作还要采取更审慎的态度,不宜随意开展“躺平者”评选。还有媒体指出,治理“躺平式干部”要对症下药,根本上就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持续优化各种制度机制,激励担当作为。

  选择“一躺到底”,不仅仅是能力上的不足,更是思想上的落后。追根溯源,部分基层干部“躺平”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类:一是晋升机制不畅通,到了年纪没提拔,升职无望干劲差,原地踏步等退休;二是正向激励不到位,退出机制不健全,手里捧着“铁饭碗”,干多干少都一样;三是部分干部素质低,干事创业能力差,无法适应新要求,破罐破摔要“躺平”;四是人员岗责不明确,鞭打快牛时常干,推诿塞责成习惯,能者多劳庸者闲;五是任务繁重压力大,形式主义还添乱,追责问责太泛滥,消极怠工保“平安”。

  “躺平式干部”的社会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基层干部只是混日子、熬年头,没有人主动担当作为,人民群众与企业的呼声被漠视,最后就会影响一方发展大计,削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但是,评选“躺平式干部”成为舆情热点之际,也有媒体对此提出质疑。以下引述部分媒体观点:

  《南方周末》7月29日在调查“滨海躺平官员”时,引用学者的发言:这是负面激励措施,是“摊派式指标管理”。

  澎湃新闻评论称,“躺平”是个网络流行词,被延伸、挪用到干部工作还要采取更审慎的态度。评选标准和评选方式,如果评选过于简单、粗疏,可能会影响到很多有潜力的干部未来的前途。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毕竟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求干部“不躺平”可以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但不宜随意开展“躺平者”评选。

  红星新闻也发表评论《评选“躺平”干部,不能只是形式上热闹》,文章称指望通过人为树立几个反面典型来震慑干部,多少有些不实际。让“躺平者”现形,让有为者“有位”,需要划出一些硬杠杠,完善干部监督制度。评选“躺平者”固然热闹,却难说有效。

  南方日报评论直指问题实质:“应该看到,除了当事人主观的思想意识外,导致一些干部滋生‘躺平’心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躺平干部’抱有‘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心态,暴露的是一些地方对干部队伍如何进行有效评价的机制问题;有的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折射的是如何激励担当作为,以及健全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方面问题;至于一些年轻干部工作没多久就滋生‘躺平’心态,正与一些地方晋升‘天花板’难破有很大关系。”治“躺平干部”要对症下药,根本上就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持续优化各种制度机制,激励担当作为。

  公众号汨罗江上发文认为,像滨海县这样,捉出躺平官员根本无济于事,那些挖空心思要表现存在感和威信度的决策者,打造不让人躺平的空间比事后抓躺平人更具迫切性。尊重劳动者,呵护群众利益,治理官员生存逻辑圈,才能让他们和群众一起去树立自信,放心行政,安心创业。

  只有让“躺平”干部躺不住、混日子的没市场,老实干事的人才不会吃亏寒心。治“躺平干部”要对症下药,根本上就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持续优化各种制度机制,激励担当作为。近两年,针对“躺平干部”,多地都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有的地方强化了对干部队伍的量化考核,综合研判每个人的工作主动性、完成度、工作量等,进一步划分为“A、B、C”三类,作为绩效考核奖的发放依据;有的地方强化对干部不作为的问责,把发现的问题同巡视巡察、专项督查反馈的问题整改结合起来,列出清单、实行销号管理;还有的地方不断细化责任判别标准,明确界定容错范围,让基层干部消除顾虑、放下包袱、积极作为等。

注: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