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去找单位签三方协议,否则拿不到学位证”。学生和家长不得不“随便找个公章盖一下”。


  据红星评论报道,有个别家长在网上反映其孩子今年大学毕业,学校为宣传就业率,“要求必须去找单位签三方协议(就业单位、学校、学生),否则拿不到学位证”。为此,家长不得不“随便找个公章盖了一下”。相关细节是否属实,尚需求证。但揆诸往年案例,便知这一现象早已有之,学生深恶痛绝,家长啧有烦言却无可奈何。对此,教育部多次强调,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早在2019年5月10日,教育部重申四不准:

  1. 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2. 不准将毕业证、学位证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

  3. 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毕业生签虚假就业协议;

  4. 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一般来说,毕业季都是开心的,但是也有些学子还要面对一些“从天而降”的苦恼。比如说,被迫签订就业协议。

  一些应届毕业生明明还没找到工作,所在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多次催促他们签订就业三方协议,有的毕业生不得已托关系、找门路,完成盖章签字任务。

  这些年,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就业率可谓是“不择手段”,最常见的就是将毕业证、学位证与就业协议挂钩,逼迫学生自行想办法解决,以保证学校能有个好看的就业数据。


  由于疫情等各种原因,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于是有些高校为了提升就业率,要求学生必须签三方协议,以证明自己已经“找到工作了”,否则不给发学位证。于是,有些学生屈从了。

  那么,本应由学生自愿签订的就业协议,为何会出现五花八门的代签、强迫、造假现象?在一些高校师生看来,层层加码的就业率考核、便于招生宣传的盲目攀比,是导致高校“数字就业”乱象的重要原因。

  对于一些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而言,过低的就业率,直接影响来年招生。此前,教育部也曾发文要求,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一些地方为防止高校盲目追求就业率,也要求慎重公布,但教育部门在内部通报文件中,仍有高校就业率排名。一些高校为让数字漂亮,层层加码考核就业率指标。

  评论认为,对于一些毕业生来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其一,再变相要求他们造假,无疑是“二次伤害”,这样的案例既缺乏对学生应有的爱护,也缺乏应有的人文精神。

  如果把精力花在这上面,想办法提升毕业生找工作的几率,不比逼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更强吗?

注: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