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有机场!”

  这是苏州无锡“尬聊”的终结……

  其实,真正有苦难言的无疑是无锡:地级市无锡被苏州压着,县级市江阴又被昆山磨擦。

  郁闷的无以复加,能把“老二”做到极致的也非无锡莫属:江苏第二车牌——苏B;天下第二泉——惠山泉;中国第二县——江阴。

  不过,无锡比苏州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江阴正逐步追赶昆山,实力相当。

  昆山在“狂奔”的路上,江阴也加快“陪跑”的步伐。

  如今有沪宁沿江高铁、锡澄S1线的加持,江阴能否像“游圣”徐霞客一样走得更远?

  一、江阴与无锡的“不对付”

  江阴,简称澄,古称暨阳,是由江苏省无锡市代管的县级市。“游圣”徐霞客的故里,也是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壮怀激烈之地。

  江阴,北枕长江,和泰州靖江市隔江相望,南近太湖,东接常熟、张家港,西连常州,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其位于“长江咽喉”之处,长江到这里江面最窄,所以江阴历来为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自古是重要军事要塞。


  2023年,江阴GDP达4960.51亿元,距离5000亿只差临门一脚。但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这里先后诞生了60多家上市公司,是名副其实的“A股第一县”。这里“村比镇富,镇比县富”,除了早年闻名的华西村,还有长江村、周庄村两个“亿元村”,此外还有40多个“千万村”,以及近百个“500万村”。

  江阴的“民富”有据可查,2023年江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约8.5万元,甚至超越了无锡的约7.66万元!

  无锡人均GDP20.63万元,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而江阴的人均GDP更是达到27.81万元,只能说幸好江阴是县级市,不然无锡的全国第一就保不住了。

  而在无锡市GDP15456.19亿元的版图中,江阴以近5000亿的GDP,占据了三分之一,无锡市排名第二的新吴区还不到其一半。

  一直以来,江阴市的部分市民其实对于现在的处境不是很满意,存在不少误会,甚至有一些江阴市民一直在说,“如果不是无锡拖累江阴,江阴的经济将比昆山发展的更好”,也将问鼎“百强县”的第一名,当地人也都是自称“江苏江阴人”。

  坊间曾流传“江阴、宜兴不服无锡”。宜兴也是无锡下辖县级市,跻身中国百强县“十强”,位居第八;宜兴也属于传统强县实力不容小觑。

  江阴和无锡“互相不对付”,这也仅仅流于民间,江苏基本哪里的人都互相看“不顺眼”……“内斗大省”名声在外!

  江阴人看无锡“不顺眼”,主要是因为近代以来,无锡独立建地级市,把江阴变成了下辖县市,“锡澄”本来都是常州府平起平坐的县城。

  江阴的市民对于被无锡“整合”的决定“一直心存不满”,他们认为这种整合“违反了地域历史和民族感情”。

  而且,中间有一个时期,无锡、江阴、宜兴“各自为战,独立发展”。

  “无锡东站当初为何不放在堰桥?”这也让江阴人耿耿于怀。一种观点认为,无锡东站当初如果放在堰桥,既可以避免距离苏州北过近,又可以同步换乘锡澄S1,带动“锡澄一体化”发展,堪称神来之笔,不知当初为何就放在了安镇……

  甚至有人直言,“江阴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主的短视以及与无锡盲目的内斗白白错过了宝贵的十年高铁黄金时代”。

  但不可否认,最近十年,无锡对江阴宜兴的发展在资源上的确作了很多平衡,无论是交通、教育医疗和产业布局,无锡对江阴宜兴都进行了扶持。

  公开消息显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已基本建设完成,将于今年9月迎来首批新生。这是江阴的第二所高校,2020年,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启用。

  投桃报李,江阴市2021年初举行誓师大会,正式实施“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南征”主要指高起点规划建设霞客湾科学城;“北战”主要是加快沿江产业转型,高标准建设滨江花园城市;“东西互搏”则是推动各镇街园区比学赶超、取长补短,继而推动全市经济实力、城乡建设、文化发展、生态环境等各方面争创一流。

  显然,江阴“南征”主要也是为了融入“锡澄一体化”大局,所以说,内讧没意义,抱团共同发展才是正道。

  二、江阴有望超过昆山吗?

  江阴和昆山,中国强县的两个王者,两地形成了“断档式”的第一梯队。

  2023年,昆山GDP达5140.6亿元,江阴以4960.51亿元紧随其后,第三名张家港仅为3435.89亿元。可以说,昆山江阴同属于5000亿元档,张家港只不过算3000亿元档。

2023年中国百强县“十强”(GDP单位:亿元)

  昆山市总面积93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212.5万;江阴市总面积987.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178.4万。

  两座城市的规模相当,但人口略有差异。昆山的城市化程度较高,人口较为集中;而江阴则相对更加分散。

  “第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昆山和江阴可谓棋逢对手,江阴誓要赶超昆山,而昆山也不示弱,为了稳住“中国第一县”的位置,昆山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和发展自身优势,江阴想要超越昆山需要更多的业绩支持。

  诚然,昆山和江阴都是苏南模式的代表,但从发展路径上来看,不尽相同。

  昆山是全国外资(台资)高地,世界五百强最喜欢投资的地方,而江阴外资不多,但上市企业多,民营企业非常发达。

  (关于昆山外资(台资)详情见《“头号强县”之争,江阴为何难以匹敌昆山?》一文,这里不再赘述。)

  据江阴市人民政府官网显示,截至2024年3月21日,江阴的上市企业已经达到61家,行业遍布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

  而在61家上市公司中,江阴作为“A股第一县”,有9家企业入围全国500强,13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表现十分强势。

  数据亦显示,江阴97%的企业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贡献了当地将近75%的税收、80%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人数。

  事实上,县域能承接的基本都是“工业企业”,不像大城市能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比如金融、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

  所以,对于“百强县”的评比,其实很简单,“工业强则实力强”,因为农业和三产服务业占比都太小了!当然,GDP的数据本身就是各个领域发展的增加值总和。

  这些年,单看GDP数据,江阴和昆山确实非常接近,但是在交通、城建方面,昆山无疑是大大领先江阴的。而且江阴企业多是传统行业,大部分都是高能耗污染型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发展潜力尚且不足。

  有人说“外资(台资)一旦撤了,昆山就什么都不是了”、“低附加值是代工型企业的特点,利润的分配由母公司掌控,这点从昆山有那么多大型电子厂,全市工业利税第一却是三一重机就可以看出。代工厂的一些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一旦国际形势不利,关键配件被国外‘卡脖子’,就会对代工厂的生产造成致命冲击。”

  对此观点不敢苟同。事实上,昆山已经靠外资(台资)积累了三十年的资本,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现在昆山政府在主导战略性产业发展、城市配套全面发展。

  同样,唱衰江阴的也大有人在,“思路上江阴和昆山没法比,僵化落后”、“上海与苏州之间这个绝佳位置决定了昆山的不一般。华西村就是江阴的缩影,华西村红的时候江阴发展的就好,华西村不行了江阴也不行了。”也有人认为,江阴后劲不足,“工业产值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传统产业已经开始因为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外流了。”

  但根据江阴市工信局统计数据,2023年,江阴市新增各类智能制造标杆282个——国家级12个、省级218个,兴澄特钢成为全国特钢行业首个“灯塔工厂”,海澜智云、兴澄特钢入围“2023中国工业互联网500强”,新增9家五星级上云企业、入围数列无锡市第一。与此同时,江阴市成功入围江苏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目前,江阴市已建成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4个千亿产业集群。2023年,江阴市完成规上工业产值7014.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高于江苏全省、无锡市平均水平。

  时光回溯到20世纪末,江阴刚刚进入全国县域龙头之列。当时的江阴是全国范围内乡镇企业发展最活跃的县域之一,华西村、三房巷、新长江……众多村办和集体所有制大型企业都是全国范围内的佼佼者,全市经济实力居江苏县域最强的“苏南四小龙”之首。2001年,江阴GDP为365亿元,明显高出其他“三龙”——常熟、张家港、昆山。同年,随着无锡、武进改为地级市和常州市辖区,江阴跃居全国GDP“百强县”之首,进位“华夏第一县”。江阴因此成为“苏南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被称为“江阴现象”。

  2010年,江阴GDP首度被昆山超越,最具优势的传统制造业第一次遭遇困境,尤其是代表江阴经济的“村企”群体,快速负债扩张的经营模式“魔力”不再。新兴产业虽已开始成长,但多数企业能够获得的科技创新、融资和人才资源有限,难以壮大。

  快与慢是相对的。近十年甚至二十年间,江阴的发展速度其实并不慢,但在苏南乃至整个长三角、东部沿海,诸多经济强县的发展更快。2001年至2021年,20年内昆山市GDP扩张了20.57倍,居全国20强县(市)之首;江阴扩张了12.55倍,只有昆山的60%。“这些归结于,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江苏经济报发表署名王峻峰的文章认为:

  一是自然资源条件不足,生态环境空间趋于饱和。如:矿藏资源极度匮乏,虽然地表水资源丰富,可用水资源的治理成本仍较高。二是纺织服装、冶金、造船等作为江阴经济支柱的传统制造业触及“天花板”,转型升级尚未寻找到成功路径。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达预期,动能并不持续,虽有个别企业崛起,但并未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个从率先改革起步的县域,如今深化改革的力度和“锐度”在减退,已成为其深层次的瓶颈。

  所以,也确实“要跳出江阴看江阴”,要听的进去旁观者建议,不要陶醉在当年华西村“天下第一村”里不思进取。

  总的来看:

  江阴与昆山各具优势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其中有些是无法逆转的。比如江阴有长江航运优势,昆山永远不具备;昆山与上海紧邻,江阴也永远得不到。所以如何在竞争中领先,就看谁更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了!

  江阴在产业端较为依赖传统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在整个苏南来看,稍显滞后。但是昆山也有“槽点”,比如其起家的“外援”模式,两年前坊间一度传出台企要大批撤离昆山,不少观点认为,这反倒可以倒逼产业转型,昆山需要摘掉“小台北”的帽子了。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昆山、江阴两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共通之处”,都是以“强势政府”和“有效政府”为基础,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实现快速成长。该模式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产业技术含量低、外贸依存度高、土地环保资源消耗严重等弊端。

  此外,两地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和人才。

  江阴与昆山的对决,不仅是数字上的较量,更是发展理念和战略选择的体现。

  昆山一直都在“狂奔”的路上,江阴也加快“陪跑”的步伐。所以,江阴能否超越昆山?这只能等待时间的检验。

  三、江阴的方向在“南”还是“北”?

  毋庸赘言,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下,江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也在更高层次上面对着更多县域甚至市域的竞争,该如何继续领跑中国县域版图的“第一方阵”?

  资料显示,以资源有效配置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合作,曾是改革开放至今江阴的独特体制优势。以跨江发展的“飞地”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为例,在“长三角一体化”下,与江北县域之间破除行政区划壁垒,跨江融合发展。

  事实上,无锡也在向北发展,主推和江阴的融合。城际交通锡澄S1号线现已联通江阴,后期的规划甚至要过江到靖江,从而推动无锡、江阴、靖江三地一体化。正应了这句话:“太湖除了旅游业和渔业,还有什么?”所以,“太湖只是无锡的后花园,长江才是无锡升级的选择”。

  我们也认为,无锡应该向北,融合江阴,打好长江这张牌。未来,在江苏省内“锡澄靖一体化”和“宁镇扬一体化”并行跨江发展。

  时间再回转到2003年8月29日,在“文件上没有、惯例上没有、领导讲话里暂时没有”的情况下,江阴和靖江两地跨越了行政藩篱,突破了长江的制约,携手成立了全国首个跨江、跨行政区域的园区——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由此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区域竞合关系。双赢的合作局面就此启幕:江阴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靖江则迎来融入苏南发展的历史机遇。

  园区地处靖江市,社会管理事务由靖江负责,运营由江阴负责。经过20余年开发,已形成船舶制造、高精钢构等主导产业,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7.35亿元、增长5.6%,已然成为江阴、靖江两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得益于“跨江融合”,江阴独特的航运优势及拓展空间不断加大。2023年江阴港以3.7亿吨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了周边的南通、南京和镇江,成为仅次于苏州和泰州的江苏第三港口。

  不得不说,当年的“跨江壮举”在今日看来依旧有创新之处。

  据悉,当时一句流行的评价是:“吸引江阴来共同开发靖江园区,是靖江近年来最成功的一次招商引资。”在靖江人看来,请来的是一个10年内不求回报的战略投资者。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成为中国民营造船、国家重钢结构两大产业基地。

  两地的融合不仅是共建一个园区那么简单,由此还带来了两地干部队伍的多层次互相挂职、任职,两地在发展理念与政府效率上的差距,也迅速被拉近。

  在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成立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提出“跨江联动”战略,以点带面寻求苏南、苏中、苏北协同发展的路径,并先后建成44个南北共建园区,如苏宿(苏州宿迁)产业园、苏锡通(苏州、无锡和南通)科技产业园等。

  在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成立后,江阴靖江两地发展落差逐步变小。

  曾几何时,江苏省有专家提出设想,把分属无锡、泰州和苏州的江阴、靖江、张家港三个县级市,合并为“三江市”,可以发展成为像南京、武汉一样的一线大城市。

  显然,这个想法过于浪漫与理想化。当时不少人觉得,江阴和靖江跨行政区域的联动,已经能在兼顾各方利益的情况下,探索出一种跨江融合新模式,引得一片叫好。

  但是,园区虽率先走出一大步,可在长三角诸多跨区域共建园区兴起之后,这里的融合似乎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自然有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曾有一段时间,钢铁、造船等企业在经营上遭遇困境,产业有起伏,GDP数字不好看,便会有质疑的声音。另一方面,两地干部之间难免偶尔有些“傲慢与偏见”,各自的“小算盘”还存在,总有人觉得“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怎么行?还有人觉得,此处不算我的,我何必管它?

  客观问题摆在眼前,近年来,这一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在放缓。在此背景下,2023年9月,无锡、泰州两市签署“加快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协议”,新的目标是共同推动园区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高质量融合发展。在此不久后,2023年12月24日,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大会在靖江召开,共同回顾江阴—靖江工业园区20年砥砺奋进的精彩历程,共同翻开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的崭新一页。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靖江市委书记、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长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两市将共同推动园区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加快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奋力打造两地发展增长极、先进制造集聚地、跨江融合桥头堡,把园区的示范效应打得更响、品牌擦得更亮。

  同时,“无锡也向北”,那江阴就“南北通吃”。不仅与靖江“跨江融合”,江阴与无锡主城的“锡澄一体化”也在加速。无锡地铁S1线、霞客湾科学城的建成,便是标志之一。通过深化改革和产业转型,江阴的新活力已开始显现。

  其实,“锡澄一体化”这一战略定位早有提出。

  资料显示,早在2011年的时候,无锡出台《关于推进锡澄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快推进无锡-江阴在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

  据当时的官方媒体报道,锡澄两地要围绕设施对接、均衡协同、融合互补、循序渐进四方面策略,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功能耦合为特征的空间布局一体化,以优势互补为目标的产业发展一体化,和以有序衔接为要求的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当时就已经提出“融合”这个概念,只是没有说明怎样“融合”。

  后来官方补充了锡澄“融合互补”的范围,包括无锡玉祁、前洲、惠山新城和江阴的青阳镇、徐霞客镇、祝塘镇,定位为无锡新时代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态文明和产业创新示范区。

  现在,锡澄S1号线的开通,无锡江阴真正“融为一体”了。当然,“锡澄一体化”联系最为紧密的要数惠山新城和徐霞客镇,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惠山新城和徐霞客镇已经连为一体,可以更好的优势互补,填补两个板块的短板。


  总之,从大局大势来说,面向长三角,更深程度融入长江经济带跨江协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江阴的战略之一,“江阴港”和“沪宁沿江高铁”将为其助力;面对无锡市区,锡澄一体化是江阴的战略之二,“锡澄S1线”将为其助力。

  至于“江昆之争”,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昆山奇迹”的开创者吴克铨曾说,敢为人先、共同奋斗是“昆山之路”的精神内核,也是鼓舞激励数百万昆山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昆山之路”也告诉我们,只有干部队伍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和谐,事业才能兴旺。

  一言蔽之,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江阴和昆山各自创新,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但实现了相同一个目的——繁荣经济——可谓殊途同归。随着两地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她们在江苏乃至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我们期待江阴与昆山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继续领跑,共同推动中国县域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注: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城市圈(ID:yrdcity)”,敬请关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