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基层工作者来信反映,防控工作中得各种数据、报表、督察整改落实反馈等任务,让基层人员每天疲于应付。

“现在就是一头驴在拉磨,几个人在赶驴,一群人在监督驴拉磨。”

基层干部得委屈,也在这场疫情中凸显的淋漓尽致。

一、不被群众理解,甚至受到群众非议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是,“中央政策是好的,都是地方上落实得不好。”很多基层干部认为这句话很值得商榷,他们权力最小,掌握的资源最少,能够动用的手段极为有限,却要为所有政策落实不力负责很不公平。一位乡镇干部反映,“出台一个好的政策不仅不难,而且应当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要把好政策落实好,绝不是出台文件,然后层层落实文件那么简单,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  

群众的维权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很多人认为,政府为百姓服务理所应当,而某些事情做不好,群众就要责问干部。甚至居民生活遇到各种不如意,基层干部就经常被当成出气筒。一位副镇长曾说道:“现在是上级、群众都指责我们工作没干好,老婆孩子又说我不顾家,想起这些就让人感觉没尊严。”   

二、责大权小、事多钱少没尊严

近年来,取消农业税、乡财县管等政策的实施,使得乡镇财权急剧减少,大多数乡镇只有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才能顺利运转。而许多地方将“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与一票否决联系起来,一位乡镇干部曾表示,“这让许多基层干部有为了得到转移支付而不得不完成任务的感觉,这当然会使基层干部感到没尊严。”除此之外,乡镇搞发展也面临很多制约,为了获取资金支持,乡镇干部不得不看很多部门的脸色,而许多部门故意制造困难、吃拿卡要。一位基层干部说,“我们办这些事又不是为了自己,如果这些部门不改变工作作风,那么就不仅仅是伤害我们尊严的事了,这会让我们失去为基层干事创业的动力。”

中部某省一乡党委书记向记者说,他要签订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等许多责任状,哪一项落实不好都要被一票否决,“感觉自己疲于应付各种上级布置的任务,领导说啥就要干啥,没有商量的余地,落实不好还要挨批评。”

一些基层干部还向记者反映:上级交待的任务不仅多,而且很多时候上级的要求未必合理。有些要求任务重,时间却很紧。有些要求不考虑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却要求一刀切。除了任务的艰难繁重,许多基层干部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级只给任务不提供经费保障。更要命的是,一旦出了事,基层干部往往要背黑锅,这样的角色很难让人感到有尊严。 

三、到条条部门办事太难

一位乡镇干部说, “我宁愿到县里哪个局当虚职,也不想在乡镇当实职。乡镇里再大的干部也只有落实的份,而县里某个局随随便便就发号施令”。某县组织部副部长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来,往乡里调派干部越来越难,很多人不愿到乡里工作,与之相反,乡里干部请求调回县里的越来越多,而据我了解,这不是我们县独有的情况。” 

四、工作辛苦、待遇微薄、升迁无望

乡镇发展空间小、工资待遇低,使很多基层干部产生了较重的自卑感。一位基层干部说,“如果我们工作清闲,那么工资拿得少也无可厚非。可大家都知道,我们干的工作最多,可偏偏挣得最少,这让我们感觉很没尊严。”许多基层干部坦言,一辈子只能处在官员序列最底层,承受最大的压力,这让他们感到很不公平。

五、维稳任务让基层干部尤其感到没尊严

乡镇干部普遍反映:现在维稳任务太多,上级领导说维稳是硬任务,对于上访群众要“谁家的孩子谁领回”,可以说信访是上级最为看重的一票否决指标,基层干部的大量精力都耗费在了维稳上。然而很多问题不是乡镇一级能解决得了的,为了“零上访”的指标,有时候只能是硬着头皮上,想办法去围追劝阻上访者,一位负责信访的乡镇干部说:“一方面有上面的硬任务,一方面是老百姓的怨气,我们是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尊严何在?”  

六、屡屡成为媒体关注的负面焦点

有乡镇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看现在的新闻报道好像我们基层干部的形象就是本事不大、脾气很大,就是慵懒散,就是饱食终日,甚至都是都是贪官污吏、横行乡里,现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职业时,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乡镇干部,还谈什么尊严。”   

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空对空,基层干部才能更好地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
来源:新三农(ID:xinsannong2014)、人民论坛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