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央网信办发布消息,即日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这5类“饭圈”乱象:

一是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等行为;

二是“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等行为;

三是鼓动“饭圈”粉丝攀比炫富、奢靡享乐等行为;

四是以号召粉丝、雇用网络水军、“养号”形式刷量控评等行为;

五是通过“蹭热点”、制造话题等形式干扰舆论,影响传播秩序行为。

近年来,无底线追星行为多次引发舆论热议。随着“饭圈”越来越低龄化,拜金攀比、网络暴力、相互攻击等乱象,让追星变了味,使得“饭圈”成为负面的代名词和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饭圈”所导致的负面问题不容小觑

▶ 封闭群组带来“回音壁”效应,影响未成年人认知健康正常发展

与传统追星群体相比,“饭圈”的组织结构更为严密、行动更为一致,因此对粉丝的忠诚度要求也更高。在此前提下,“饭圈”内部对发言内容和形式都有严格限制。而在偶像形象和言论的反复渲染下,“饭圈”内部逐渐形成“回音壁”效应,即相似的言论不断重复出现,对外部声音的包容性不断下降。对判断力和自制力薄弱的未成年人而言,单调、重复的言论会影响其正常认知的发展,限制其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获取正确的信息。
此外,“饭圈”在扩大自身规模、吸引新的粉丝加入时常使用的“虐粉”手段,也会对未成年人的认知造成影响甚至伤害。“虐粉”通过塑造“受难—殉道”的叙事,触动粉丝产生共鸣,加强粉丝对明星的认知和联系,促使粉丝形成一种“舍我其谁”的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应援。“虐粉”通常表现为一种“传销式话术”,而涉世未深、理解能力有限的未成年人极易陷入这些话术中不能自拔。
▶ “饭圈”集体行为日趋群体极化,影响未成年人发展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建立主流社会道德意识
“饭圈”活动通常包括循环往复的日常“打卡”和重大活动中的集体行动。大量普通粉丝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打榜、投票、签到、接机等应援活动。在这样或重复或集体的行动中,原本个体的身影被淹没在应援、签到的数字以及各类集体活动的呐喊声中。而群体活动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情绪和环境的作用下,会转向群体极化,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包括激烈的网络骂战、聚集性的不理智行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未成年人既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也是层级地位较低的群体。在被不断裹挟参与各类“饭圈”活动的过程中,封闭的极化思维不断强化、固化。由此,未成年人在群体情绪的驱使下参与到各类网络骂战中不能自已,失去了对常识和真相的分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影响了其主流社会道德意识的建立。
▶ 诱导消费,未成年人的消费观、价值观出现偏差
商业利益是“饭圈文化”兴起的重要动因。娱乐公司和“粉头”为从中获利,不断强化粉丝保护偶像的“使命感”,诱导粉丝增加消费;部分明星对此持支持或默许态度,进一步助推了粉丝的消费意愿。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难以抵御各方诱导,容易做出非理性消费。“饭圈”中动辄几千万的应援费用,不仅远超未成年人的承受能力,会给其家庭造成一定压力,且追求数额、攀比排场的应援观念会对未成年人的消费观、金钱观、价值观等产生负面影响。
▶ 无底线追星是群体道德低下的表现,会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断
“饭圈”活动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容易导致个人的行为失当和道德迷失,而一些狂热粉丝的无底线追星行为也在不断触碰道德和法律的红线。当然,这其中既包含着粉丝的非理性行为,也有娱乐公司和明星宣传策略的影响。但是对于难以准确把握个人行为的未成年人而言,这些无底线行为无疑会对其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无底线追星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偶像行为的无限包容。未成年人容易将偶像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会不断地美化和合理化偶像的行为。然而,一旦偶像自身出现不良行为甚至触犯法律,粉丝对偶像的模仿和美化则会变成道德上的纵容和包庇。比如,尽管一些知名艺人发生违法违规行为,但仍有不少粉丝为其行为进行解释、包庇甚至谩骂执法者。这样的行为若不及时纠正,无疑会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观产生影响。

“饭圈”治理,从哪里入手?

① 粉丝群体:从盲目走向成熟
粉丝应从盲目幼稚走向心智成熟。一方面,粉丝要破除数据迷恋、偶像依赖与群体幻象,认清“粉丝—偶像”关系的实质。另一方面,粉丝应认清饭圈的本质逻辑,不沉迷、不失控,理性成长。毕竟,追星不是盲目地花钱,而是要合理合法地追、文明有序地追。
饭圈文化说到底是亚文化,其中蕴含着被主流文化纠偏收编后成为主流文化中流砥柱的潜在可能,因此对饭圈文化的批判应是建设性的、放眼未来的。未来,“饭圈”治理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把规矩立起来,把红线树起来,把言行规范起来,让饭圈文化沿着创新、健康、可持续之路前行。

② 偶像:加强道德自律

当前,面对明显走偏的粉丝行为,一些“偶像”们的失声,无疑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多少“偶像”,为了赚取流量,假以“逐梦”之名,不惜以畸形的粉丝文化、偏激的青少年价值观、撕裂的舆论场为代价,这不仅是违背了作为“偶像”的初心,更会带歪年轻粉丝群体的三观。
明星个人的言行举止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所以其更应加强道德自律,为粉丝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不仅要引导粉丝群体关心公共事务、热心公益,而且也要提醒粉丝群体不要一味采取非此即彼的对立姿态。
③ 娱乐产业:回归自身,拒绝过度娱乐化
受日本造星文化和韩国应援文化的双重影响,现在的造星规则让娱乐业出现“收割经济”倾向,即明星不再依靠实力和作品出现在大众面前,而是依靠粉丝进行资本游戏,整个娱乐产业走向异化。资本利用、制定、筛选规则来推动形成粉丝群体,让大家以“自居”的心理结构参与造星过程,并进行狂欢。
由此,粉丝自然而然地聚集成圈层,进行集体行动。为了自己的“爱豆”能够出圈,粉丝换上应援头像,随时处于应援状态,每个时段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还有组织成员专门制定详细攻略。为了“爱豆”购买会员成为最初级的行为,有些粉丝甚至每日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然,更多的是财力。在这样的规则下,受益的不仅是平台,更多的是品牌赞助方。
④ 平台: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言行的约束。粉丝群体在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出现种种错误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平台不能推卸和罔顾责任,也不能基于短期的利益而放弃自身的责任。对于平台上的不良言行,甚至是触犯法律的言行,要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治理。

第二,平台应将偶像发展与流量解绑。比如,针对饭圈“拼数据”造成的数据量级越来越高(部分人气偶像微博转发量动辄千万起步)、数据注水严重等现象,平台应出具自我纠偏的调整规则。

第三,平台应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治理。一方面,应通过网络数字技术,对粉丝与明星之间的互动进行严密监视和控制,及时制止粉丝与明星之间的不当互动;另一方面,应通过网络后台的记录和检查,维持粉丝与明星之间的有效互动,最终实现纠偏粉丝的目的。

第四,平台应重建偶像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针对偶像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流量上。单一的评价指标会使多个利益主体因粉丝明确目标(流量)而迅速实现短时获利,但这种评价体系对于参与其中的各方都不是长久的、可持续的。因此,应建构包括公益、审美、新风尚、艺术成就、专业技能、社会责任等在内的多元偶像评价体系,实现对饭圈的正向引导。

来源:人民论坛网(ID:rmltwz)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