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企业家35年,研究越深,就越不敢给企业家提什么建议。我认为经济学家不能指导企业家。经济学家可以告诉政府什么不该做,而不能告诉企业家该做什么。


目前我们理解经济增长,一般会使用两种理论,一是新古典增长模型,也就是从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增长;二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从需求的角度解释经济增长。


我认为这些理论都不得要领,容易误导决策。


在我看来,用亚当·斯密的分工和市场理论来解释中国、解释世界、解释过去、解释未来的经济,是最好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市场规模决定分工专业化,分工专业化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后收入会增加,从而能够扩大市场规模,如此等等。这是一个正循环。


为什么国家规模大很重要?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它的市场分工可以达到很细的程度。为什么自由贸易很重要?因为自由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带来更大程度的专业化和分工。顺便说一下,一些经济学家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评估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常误导的。


但是亚当·斯密没有解释一个问题:正循环链是如何启动的?


其实核心就是企业家,特别是熊彼特讲的创新企业家。


市场不是给定的,技术更不是外生的,而是由企业家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近几年,我研究了工业革命史和技术史,发现每一个重大的技术发明背后都有企业家的身影,所有的新产品、新产业都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


我们可以发现,产业的演化结果都不是我们事先能想出来的。产业的前景是无法确定的,所有的产业都是生长出来的,而在生长的背后是企业家的作用。


还有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如果饱和,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超出社会需要求,也就是供大于需的状况。出现产能过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家没有开发出新的产品。


我将企业家的职能区分为套利和创新两个方面。


套利,即从纠正市场不均衡和发现别人的错误中获利的行动。


创新,是指创造新的技术和产品。


经济学假定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资源配置,这是错误的。我认为资源配置是市场的次要功能,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技术进步。因为,如果没有技术进步,资源配置终究会达到均衡;一个达到均衡状态,便没有改进的空间,不可能有经济增长。所有的进步都来自创新。这就是企业家的功能。


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套利企业家来推动的,因为经营概念、技术都是借鉴别人的。当然,套利型企业也包含一定的创新,但其整体是套利的。现在中国做房地产、金融以及制造业的大多都是套利型企业家,真正创新的人很少。


为什么未来的企业发展是“创新为王”呢?因为套利的机会随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少。能不能把套利型企业家变成创新型企业家?我觉得比较难。目前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任正非。


从更大的角度看,目前为止,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在技术层面基本都是借鉴别人的,是三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创造了机会。


我认为,要理解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必须理解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我最近总结了三点:


第一,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基于数据和计算,企业家决策是基于想象力和判断。


第二,企业家决策不是给定约束条件下选择手段,而是改变约束条件本身。


第三,企业家的目标不仅仅是利润,还有超越利润的东西。


从这里可以看出,主流经济学理论没有办法理解企业家,因为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决策模型是“满足约束条件下最大化目标”,办法就是计算。


从这里还可以得出其它一些推论,如“企业家不能完全听命于投资人”。


你拿了投资人的钱,肯定不能随心所欲;但如果完全听命于投资人,那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投资人只注重数字,而企业家要站在更长远的角度看未来。所以,企业家和投资人经常会发生冲突。 


我的另一个观点是:企业家不是一个好员工。


好员工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按程序办事。如果企业家也是如此,公司肯定完蛋。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人通常不愿接受别人的领导,于是决定自己干。所以,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通常不是好的企业家。反之亦然。


这也意味着,要做百年老店很难。公司的成熟度与企业家精神的密度成反比。


研究企业家35年,研究越深,就越不敢给企业家提什么建议。我认为经济学家不能指导企业家。经济学家可以告诉政府什么不该做,而不能告诉企业家该做什么。


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判断。哪怕是最优秀的企业家一起投票做出的决策也不一定是对的。真正正确的决策一定是少数人认同的那个。


那么,经济学家的责任是什么?


捍卫企业家精神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制度环境!


注:本文首发于2019年,有删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