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清平乐》大火,掀起一阵“宋朝热”。很多人都对陌生而又熟悉的宋朝很感兴趣。我们耳熟能详的唐宋八大家宋代就占据了六个人,还有岳飞、包拯、辛弃疾等等这些民族英雄和传奇人物。其中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要属寇准。
 
这位名相一生充满了传奇,有人评价他对大宋朝有再造之功,把他誉为忠臣良相的楷模,后世的范仲淹、王安石等人都深受其人格魅力的影响。
 
另一方面,他高调的性格和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又招来了层出不穷的非议。

从寇准的身上,我们能得到怎样的职场启示呢?
 
01
 品格最重要
 
寇准,少年时便具有刚直的性格。寇准一生光明磊落,从政几十年,从来不欺君、不罔上。他的诚实品质从参加科考时就初见端倪。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寇准参加科考时年仅十九岁,有人提醒他:“朝廷要选拔的是通判,被录取者都要经皇上面试,而当今圣上最喜欢淘汰年纪轻的考生。我建议你将年龄改大一两岁。”原来宋太宗选人才,不仅要看学问,而且要看这个人的年龄。
 
寇准稍作考虑,说道:“不改,难道我从刚开始就要欺君吗?”他终以优异的成绩令太宗折服。因能力超群,寇准很快被擢拔为三司盐铁判官。

02

 要有所担当 
 
宋太宗时期,寇准任员外郎一职,当时的员外郎相当于今天副司局级的小官。

一日,寇准在皇帝面前奏事逆了龙鳞,惹得太宗拂袖回宫。执拗任性的寇准居然一把拽住太宗的衣袍让他坐回原位,直到把所奏之事定下才放他回宫。
 
如果太宗是个昏君,寇准的下场可想而知,然而对这个大不敬的楞头青,太宗却赞赏有加,甚至对人说:“朕得寇准,如唐太宗得到了魏征。”

这对君臣的气度都超越了极致,所以这个故事不仅在当朝传为佳话,而且被编《宋史》的史官写进了《寇准传》流传至今。
 
类似的“傻事”在寇准以后的宦途中屡屡出现。淳化二年(991)三月,太宗因大旱召近臣问时政得失。群臣大多认为:旱灾乃天数所致,陛下执政哪有过错。
 
寇准却说:我估计这次闹旱灾是因刑罚不公。前不久祖吉和王淮都因收受贿赂触犯法律,祖吉受贿较少却被重罚,王淮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而仅受杖刑、官复原职,试问这公平吗?
 
太宗听罢深深触动,第二天便严厉斥责了宰相王沔,随后罢了他的官。
 
03
 敢于犯颜强谏 
 
真宗即位后,一直打算命寇准为相,又担心他性格过于刚直,容易惹祸,直到景德元年(1004),才命寇准为次相。
 
这年冬天,契丹几十万大军大举南侵,真宗问寇准该如何应对。寇准回答说:“打退契丹,五天足够了。但有一条,陛下必须御驾亲征,方能奏效。”
 
群臣反对,真宗也十分惧怕想回后宫,寇准故技重施,一把拽住真宗说道:“陛下一旦回宫,臣就再也见不到陛下,抗辽之计将毁于一旦。臣请陛下不要回宫,这就跟臣一起北征!”
 
此前参知政事王钦若劝真宗躲到金陵,签书枢密院陈尧叟提议到成都避祸。真宗问寇准到何处更为稳妥,寇准一猜便知这两个主意出自南方人王钦若和蜀中人陈尧叟,却佯作不知,厉声问道:“什么人敢给陛下出这等鬼主意?其罪可诛!一旦陛下退到江南蜀中,人心崩溃,契丹乘势深入,天下还能保得住吗?臣请陛下北上澶渊,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由于寇准极力坚持,真宗北上抗辽,最终将契丹击退,继而订立了澶渊之盟。
 
寇准善于做事,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懂圆滑和行事高调也让他被同僚妒忌。在处理和同僚的关系的时候,没有起码的策略。这些原因也招致寇准最后被贬到偏远的雷州。
 
在他被贬到雷州后,他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教当地百姓学习中州语言。寇准卧病在床之时,他作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名为《病中诗》:
 
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
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
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
群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即使遭受了数不尽的风雨,他的内心仍然牵挂着这个国家。这样的人,注定在历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