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文物普查活动中,在原江浦县汤泉公社陈庄大队茆家凹庄(今属浦口区汤泉街道陈庄社区)发现张步林墓,已毁,仅存墓碑一方,被搬迁至汤泉惠济寺院内,代为保管。不知道该墓碑保存现状。
该碑青石质,通高134、宽69、厚16厘米,碑文清晰可辨,凡441字。上海书画出版社之杨新华主编《南京历代碑刻集成》收录该墓碑,并辨读、抄录了该碑文,笔者标点、分节如下:①
旌表世袭云骑尉②张君墓碑
呜呼,捐躯殉难,得之武士恒难,况文士耶!同治十二年莅任江浦,闻知庠生张君讳步林字秀东者,有督团御贼身亡一事,访诸民,得悉其由,张君洵足为当世风欤?
张君家于浦之北乡后圩,与滁、全接壤。金陵陷后,浦西、南两乡民避居河北,张君虑贼肆掠,倡首结团,互相保卫。三年之期,未遭贼害,结团力也。
咸丰六年冬月,贼突滁全,分股由陈家浅渡,椒民欲散。张君虽称文士,武备兼优,遂督同两邑民团并力拦剿。贼前队由上流渡,张君手握鸟枪,轰毙数贼。贼有涉水径渡者,张君又手刃三人,贼欲退。所募勇见后队贼从下流至,有怯战意。贼乘势渡河,两股并进,故张君不免于难耳。嗟呼,张君一书生耳,忠义耿耿若是,使其得所籍手,大功不难建也,岂止捍卫一方已哉?
两邑士民详其事于上宪,未几而两邑陷,恤典久悬,讵圣恩之被亦必有时会耶?
张君家世读书,乱定后,兄及弟及子两列庠生,一食廪饩,一举孝廉。天佑忠魂,理无或爽,肇于是欤?
予既白其事于忠义总局,荣以袭职,因并勒诸石而赠以铭云。铭曰:
张君之学,望重胶庠;张君之勇,气奋疆场。文韬武略,允兼厥长。时乎不遇,变起仓皇。从荣就义,节媲睢阳。龙章③宠锡,永世流芳。
同知衔调补江浦县、福建闽县叶滋森拜撰,大清光绪元年黄钟月榖旦④。

(张步林墓碑拓片)
据此碑文,考述如下。
(1)张步林乡贯
张步林为清末江浦县北乡人。清代实行乡保制度,全县分为中、东、南、西、北五乡,北乡约为今浦口区永宁、汤泉街道(包括今星甸街道东北部分),据《江浦埤乘》卷一“乡保”,清末北乡有八保:店东,店西,汤泉,白塔营,茅塘桥(东葛、西葛),三合圩、青石岗、孟泽嘴。张步林墓在今汤泉街道陈庄,应为今汤泉街道陈庄人。
(2)其社会身份与主要事迹
张步林为读书人,《江浦埤乘》卷二十二《张步林传》谓为“诸生”,即县学生,碑文亦称之为“文士”。其事迹碑文已经说明,大致内容是,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江宁府(南京城),府属各县震悚,江浦县南乡(今桥林街道等地)、西乡(今星甸街道等地)等各乡民众纷纷奔逃、避难于滁河之北(今滁州、全椒县等),人心惶惶,张步林挺身而出,组织逃难民众为“民团”,持械自保三年之久,苟活于兵匪乱世之中,直至咸丰六年(1856)突遭太平军合围,战死于滁河大堤。然而其英勇事迹直至同治十二年(1873),始经由县令叶滋森报知“忠义总局”,不久获朝廷颁旨表彰,赐以“世袭云骑尉”荣誉并予立碑垂示。
《江浦埤乘》卷十四《武备下》附录《咸丰三年以来兵事月日》条下自注:“粤匪蹂躏邑境十有一年,死亡山积,兵祸之最烈者也。”可见时人对这场战乱的切肤之痛。该条对张步林事迹有简要记述:“(咸丰六年)十月辛亥,贼犯石碛、新殿等镇,团首文生张步林死之。”
该志卷二十二《张步林传》可与碑文相参考,因此亦抄录如下:
张步林,诸生,性孝友,不苟取。咸丰中,知县袁瑞麟知其才,檄带团勇于新殿镇。器械旗帜,步林以私财置,不费公钱。六年十月,贼酋张天燕、洪春发等由和州扰石碛、新殿等镇。时值大旱荒,诱胁饥民四五千人夜至陈家浅。步林率民团扼河堵御,伪乡官董某导贼从下流偷渡,团众惊溃,步林死之。弟鹏、鸿均同时遇害,一门殉义者五人。赐云骑尉世职,祀忠义祠。
一名书生,而于社会动荡、生灵涂炭之际挺身而出,毁家纾难,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生命,在任何时代都应该被视作英雄,受到尊敬。碑文作者在铭文中赞誉其“节媲睢阳”,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睢阳,指唐代睢阳太守张巡,安史之乱时,张巡率众死守睢阳城(今河南商丘),最终城破殉国。此战保全了江淮地区,为平定安史之乱争取了关键时间。因其宁死不降的忠烈事迹,张巡被后人尊称为“张睢阳”,成为忠义精神的象征。
另据《江浦埤乘》卷十六《浦邑咸丰三年以来殉难绅、士、兵、民已被旌恤者名录》,与同时阵亡者尚有文生张步林之弟步鹏、步鸿以及族孙张章,可见当时死事之惨。
(3)碑文称张步林生于读书世家,“乱定后,兄及弟及子两列庠生,一食廪饩,一举孝廉”。所谓举孝廉,在清代是指中举人。这句话是说同治三年平乱后,张步林兄弟、儿子中,有两人入县学,一人为廪膳生(成绩优异,有资格按期领取官府“奖学金”),一人中举人。查《江浦埤乘》,果有名张步蟾(字月樵)者,于同治六年(1867)中举,据《同治六年丁卯科并补行辛酉科江南乡试题名录》,张步蟾中举时三十八岁,不知为步林之兄或弟。县志不载县学生名单,难以知道其他人有关详情。
(4)碑文作者出自福建闽县叶氏世家。叶滋森(约1820—?),字与端,号补园,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廪贡生,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元年(1875)任江浦知县;前后任靖江知县三次,凡十三年,治理靖江,重视教育,主修县志,百姓称其德政,为建叶公亭以纪念之。著有《弟子职疏证》《池上草堂笔记》《莼香楼书画识》《蝠岩仙馆诗稿》等;另主修《光绪靖江县志》(光绪五年刻本)。叶氏《池上草堂笔记》等书失传,难以寻找其任职江浦县期间的更多记述。
有所巧合的是,其祖父申蔼也曾任江浦知县。叶申蔼(1767—1832),字惟和,号次幔,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大挑一等,以知县试用江苏,历署萧县、铜山、山阴县事,摄江浦、上元县事,补奉贤县,后调无锡县,多善政。詹其桂《民国江浦县续志稿》收录叶申蔼《浚长河碑记》,自述嘉庆二十年(1815)季秋来署江浦知县。《江浦埤乘》卷十九《职官下》作有《叶申蔼传》,谓其“惩革奸胥,勤求水利”,“浦故产棉,乃市杼柚,教民纺织,以开财源”,甚有功于江浦民众!著有《荫余轩诗文集》《退食吟抄》《三礼征集》《春秋解》等。
明清以降,浦滁得宜堂张氏为地方显姓旺族,明朝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邑人张瑄位至方伯,在南京刑部尚书任上致仕,不知汤泉张步林一族是否与之有关联,待考。
2025年11月13日
【注释】
①该墓碑拓片在杨新华《南京历代碑刻集成》第297页,辨读在第425页。又,铭文“变起仓皇”之“变”字模糊,《南京历代碑刻集成》未敢断定,代以方框,笔者辨读为“变”。
②世袭云骑尉:为武散官名,正五品,为世爵(可世袭),俸禄标准固定为银85两。
③龙章:美称皇帝。
④光绪元年黄钟月榖旦:指1875年阴历十一月一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