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新学期,当全国八年级学子翻开人教版语文课本时,一篇新课文将悄然映入眼帘——《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它的入选,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致敬,更是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嫦娥”奔月、“天问”探“火”……近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像南仁东这样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节选自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讲述了南仁东从童年对星空的好奇,到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用22年建造FAST,体现他的执着、家国情怀和自主创新精神。当这篇承载着科学家精神的文字走进课堂时,一场关于价值引领与精神传承的教育实践就此展开。

将《天上有颗“南仁东星”》选入教材,意义深远。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座连接科学精神与青少年成长的桥梁。文中“让我自己过去看”的铿锵誓言,浓缩着南仁东对自主创新的坚守;面对国际质疑时“我们不比别人差”的坚定回应,彰显着民族自信的底气。这些细节不是冰冷的史实罗列,而是通过“看星星的童年往事”等生动叙事,让科学家精神变得可感可触,如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青少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星辰大海。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南仁东的一生,是追逐梦想、不懈奋斗的一生。教材选文,无疑将重塑青少年的“追星”范式。课文通过南仁东22年深山跋涉、带领团队攻克技术封锁的艰辛历程,重新定义“偶像”的内涵。当学生读到这位科学家“带着咸菜,扛起锄头,在一座座大山里冲锋”,将会明白:真正的星光不在聚光灯下,而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泥泞中;真正的传奇不是热搜话题,而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赤子情怀。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教材通过“从仰望星空到成为星辰”的叙事逻辑,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关联。这篇课文的入选,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精神播种。当人生孕穗拔节的学生翻开课本,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更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集体记忆。浓重而深沉的精神元素构成完整的教育场域,激励青少年在逐梦星辰大海的路上,把个人理想熔铸进国家发展的壮阔征程,不断续写属于中国的追光故事。

当科学家的传奇融入成长的血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让南仁东的精神照亮未来,这颗写进课本的“星”值得永远追寻。

供稿:网信办(洪言)

原标题:《洪声E评 | 写进课本的“星”值得追》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