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不屈的灵魂——丁品系列水墨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墙》美术特别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从一幅幅画作中回望来时路,在擦亮历史记忆中砥砺前行,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中奋勇前进,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开启伟大征程。

历史真相不容篡改,但日本右翼势力持续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8月初,日本参政党党首神谷宗币在与日本右翼“学者”藤冈信胜见面,讨论后者的新书《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将日本侵略战争美化为“自卫”,再次否认南京大屠杀。但不管日本右翼分子如何狡辩,“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无数铁证如山。14亿中华儿女坚信“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所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将这段历史铭记于心。此次展览中,338幅人物画作以写实与象征交融的笔触展示南京大屠杀这场浩劫。正如画展作者丁品所说,“把死难者画活,是为让生者更清醒地活”,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以振奋精神、笃定信念沿着历史的足迹驶向更加光明的前景。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苦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如今,走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墙》美术特别展,我们直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聆听以艺术画作讲述的民族苦难历史,感受中华民族永远不屈的抗战精神,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奋进力量,这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这句镌刻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传递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向往和平的真诚愿望。和平可以期盼,但和平不能乞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国际友人后代史蒂芬·布莱迪在参观画展时表示,“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这段历史,还要去思考我们能做什么,让惨痛的历史不再重演。”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我们更要把对和平的向往,变成一次次翻读历史的铭记,变成一次次努力前行的行动,汇聚起不断奋起的磅礴力量。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希望我们以此为契机,吹响冲锋号角,不断前行,以更优异的发展成绩不断创造更加和平、幸福、美好的生活。

供稿:网信办(沈隐)

原标题:《洪声E评 | “把死难者画活” 让和平成为信仰》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