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已经被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名单,却依然过得风生水起,究竟是何原因?近日,靖江法院执行局拨开迷雾,化解了一起长达三年的执行积案。

某贸易有限公司与张某涉及联营合同纠纷一案,案件经一审、二审判决,张某需给付某贸易有限公司合伙经营期间损失50.8万余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人员穷尽执行措施,也仅扣划到被执行人张某名下的银行存款5万余元,距离判决的赔偿金额尚有巨大缺口。由于张某确无可供执行的其他财产,靖江法院只得于2021年12月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并对张某采取了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措施。

然而,今年4月,申请人却意外发现张某以他人名义开公司、做生意,丝毫没有受到强制措施的影响。根据申请人反映的情况,执行人员初步判断,被执行人张某极有可能为其财产穿上了“隐身衣”。随后,执行人员依法调取了法院审理的一起张某作为原告的案件开庭笔录,这才发现张某一直“隐身”于一名李姓女子的身后。根据调取的笔录及工商登记信息显示,李某是厦门某农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她在庭审中为张某作证时陈述,自己与张某并未领取结婚证,但一直同居,是“家人”关系,而其本人并不从事任何经营活动,只是一名家庭主妇,同时承认自己的银行账户一直由张某对外进行使用往来。这一新情况,进一步坚定了执行人员的判断。

随即,执行人员通过执行指挥中心管理平台异地委托查询李某自判决生效后至今的银行流水,竟发现李某银行流水高达4000万元,而在多笔大额汇款中均备注了李某代张某收款。至此,被执行人张某终于现出原形。

查明真相后,执行人员一方面与李某取得联系,向其释明为张某提供“帮助”规避执行行为的严重性,希望她能规劝张某早日履行给付义务。另一方面,执行人员对张某进行了约谈,告知其转移的财产金额巨大,其行为已经涉嫌拒执罪,并对张某进行“预拒执”告知,如仍不履行将以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得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涉嫌犯罪后,张某终于坐不住了。在执行人员的调解下,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张某一次性履行35万元,余款及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申请人同意放弃。这起长达三年的执行积案最终得以化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