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舅安葬在江苏泰州凤栖园,姥爷和母亲可以安息了。”抗美援朝战士孙殿清的外甥潘晓峰为亲人默哀。
根据线索,“70年·70人”志愿军战士专题寻亲东北分队来到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找到了志愿军战士孙殿清的亲属。
“根据中华英烈网查询,叫孙殿清名字的有两人。”泰州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兵介绍,其中一人籍贯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牺牲;另一人籍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出生时间1929年6月,牺牲时间1951年9月,牺牲地朝鲜。
寻亲队伍出发前,陈兵就不断联系岫岩满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褒扬科科长刘柏隆。刘柏隆反馈,当地确有一名叫孙殿清的抗美援朝烈士,从当时领取烈士抚恤金登记表中,找到了孙殿清父亲孙玉忱的名字,正是潘晓峰的姥爷。
三代人珍藏一张革命军人证书
历史上岫岩以盛产玉闻名,岫岩玉曾是清朝皇家贡品。县城南郊,有一处玉石加工厂,54岁的潘晓峰正在忙碌。
“太突然了,你们等我换身衣服。”得知寻亲分队来意后,这位东北汉子有些紧张,为了显示对烈士的尊重,他换好一身干净衣服,找出一张满是折痕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在这张编号“第5531号”的证书上显示,“兹有孙殿清同志系辽东省岫岩县沟汤区人,于1950年参加本军,现在整训二团二营七连任战士工作。”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辽东军区政治部”,时间是“1951年二月八日”。
记者注意到,在证明书的左下方还有一行手写小字“牺牲时间1952年”。“之前听姥爷说过,这个字是当时县人武部的人写的,烈士证明则留在了人武部。”潘晓峰说,大舅大概是23岁参军,凭着这张证明书,姥爷一直领取政府发的烈属抚恤,直到1980年姥爷去世。
潘晓峰介绍,姥爷孙玉忱共育有三名子女,老大就是孙殿清,老二是潘晓峰母亲孙殿英,比孙殿清小5岁,老三在小时候不幸夭折。
“大舅是家中长子,姥爷、母亲对这份革命军人证明书格外看重。”潘晓峰说,后来他举家搬到县城,其他可以不带,唯独这份证明书不能落下。
潘晓峰家西行约2公里处,就是县西山烈士陵园,在陵园烈士墙上,刻有孙殿清名字。孙殿清牺牲后,1969年潘晓峰出生,每逢冬至清明,潘晓峰都会步行前来祭奠。
“不知道大舅葬在哪,姥爷和母亲去世时,还念着大舅的名字。”潘晓峰说,这下终于知道大舅安葬在江苏泰州。待到今年冬至或者明年清明,准备去泰州祭拜大舅,“捎一抔土带回来,撒在姥爷和母亲坟上,让大舅魂归故里,陪在姥爷和母亲身边。”
老邻居记得雪夜参军场景
孙殿清的革命军人证明书上显示,他是辽东省岫岩县沟汤区人。岫岩满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于丰宁介绍,沟汤区就是现在的哈达碑镇。
孙殿清老家在县城20余公里外的哈达碑镇李大堡村,而江苏第八康复医院登记的地址是“李大卜村”。于丰宁说,由于发音相近,可能手写体简化写成了“李大卜村”。
当天下午,在哈达碑镇副镇长王爽和潘晓峰带领下,小分队沿着山路来到李大堡村。在村口跨过潺潺溪流,潘晓峰见到了82岁的魏保安老人。
“叔,大舅没有牺牲在朝鲜,安葬在江苏泰州。”
“太不容易了,终于知道哥的消息了,他20多岁参军就没再回来。”
魏保安是孙殿清家老邻居,他清楚记得,当年他才9岁,那是个大雪天的夜晚,村里的大哥哥们都在房子里炕上坐着,有一位解放军负责人正在开会。后来,他从村里人口中得知,这个会正是参军动员会,也就在那个夜晚,23岁的孙殿清和其他大哥哥们参了军。
魏保安指着不远处的老虎岭说,当时他们家和孙殿清家靠得很近,都住在半山腰,一有战乱他们都往山上躲。孙殿清家是贫苦人家,新中国成立前一家人靠着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魏保安回忆,当时给地主家干活没有牲畜,孙殿清很懂事,都是自己在前面吃劲拉犁,父亲在后面扶着。
“听村里人讲,大哥上过学,认得些字。”魏保安说,或许因为有文化,孙殿清接受了进步思想,毅然报名参军。新中国成立后,魏保安家从半山腰搬到了山脚下,他在村里做过小学教师,常常和孩子们讲抗美援朝故事。
档案馆发来最新佐证
6月16日,经刘柏隆申请查询,在县档案馆找到了孙玉忱的烈、军属登记卡。卡上信息显示,孙玉忱为烈属,1971年5月份登记,当年孙玉忱63岁,其子为孙殿清,1950年12月入伍。
1950年12月,正是东北大雪天,和魏保安说的一致。
中华英烈网和孙殿清革命军人证明书上显示孙殿清牺牲时间分别为1951年9月、1952年。
陈兵分析,孙殿清在朝鲜战争中负伤后,被转移到后方,也就是江苏第八康复医院接受治疗。因当时通讯手段落后,信息沟通不畅,战场上按照失踪人口上报牺牲处理,孙殿清的牺牲时间因此登记为1951年9月。实际上,孙殿清在泰州接受了一段时间治疗,后因伤情严重于1952年去世。此后,江苏和辽宁地方有过对接,这才出现当地人武部在孙殿清革命军人证明书上写下“牺牲时间1952年”的情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