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转,节令如诗。盛夏的蝉鸣渐渐隐去,清朗秋风悄然南下,连畦稻浪泛起层层波澜,“处暑”佳节便这样翩然而至。古人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一个“止”字,道尽了季节的分寸与节制,也拉开了清秋的序幕。四时之中,秋最得平和中正之韵、最具丰盈澄明之味,我欣赏处暑立于夏秋之间的淡然,钟爱它以一身飒爽为人间接风洗尘的温柔。
处暑三候一候鹰乃祭鸟,是指苍鹰感秋而动,开始大量捕捉鸟类,以鹰击长空的凛然吹响秋日的第一声号角,同时将夏的散漫、秋的秩序写进云霭中;二候天地始肃,则是说暑气渐渐消散,天地开始进入清冷模式。在处暑,草木虽未全黄却失了绿意,风云渐转含蓄,变得疏淡轻盈,让人忍不住驻足仰首,“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的气象更迭里也蕴含着心境的沉淀;三候禾乃登所描绘的便是人间最踏实最珍贵的丰收喜悦。“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在处暑的风里,稻浪翻金、玉米抱子、高粱垂首、大豆摇铃……庄稼用沉甸甸的姿势回应光阴的哺育,书写着人与天时合作的盛美画卷。或许,“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中的“万金”,亦可指目光所及的好“丰”景。
处暑的风俗同样既有自然过渡的从容,也有人间烟火的温度。正所谓七月八月看巧云,处暑的云,灵动如绫、飘逸如纱,在不黏不滞、不高不傲间织出半透明的天际,赠予世人一场视觉盛宴。沿海地区开渔节的热闹,则镌刻出劳动人民敬畏自然、依赖自然的幸福诗篇。处暑时节有食鸭的传统。鸭肉口感甘凉,润燥生津,是应对“秋老虎”的良方,一句“处暑送鸭,无病各家”揭示出中国人以食为媒、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此外,处暑还有啃秋梨、煲药茶、食葡萄等习俗,也都包蕴着人们顺应天时、调和身心的生活美学。
纵观四季,夏日是酣畅淋漓、大开大合的泼墨写意,处处尽显张扬色彩,清秋则更似工笔细描,它要求人静下来、慢下来,转为向内审视、向下沉淀。古人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处暑便是“收”的起点,呼吁人们以不急不躁的姿态缓步入境,不仅要收谷物,也要收心神、收杂念,还需让身体与自然同步调息,品味那份“夏将走未走,秋已至未喧”的缠绵与风度。夏知人不舍,一步三回头,秋知夏未远,只遣凉意些许、黄叶几片,人们不仅能够体会余热未散、秋凉已至的缱绻,还感悟出人生既不能一味激进,也不可全然退守的生活之道。处暑告诉我们:要选择在热烈后沉淀、在奔赴中回望,方可细水长流、滔滔不绝。
古人云:“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处暑的至味在于不冷不热的温度,不急不缓的步调,不浓不淡的云彩,在于鹰的庄重、天的肃穆、禾的谦卑,它虽不言不语、不争不抢,却又仿佛什么都说尽道明,让我们在云卷云舒、鸭肥稻香之间,凭着一碗清凉、一望高天、一点闲心感受幸福的真谛。
处暑已至,人生尚长,愿你我皆能在这渐爽的秋光里,褪去急躁、守住心神,于俯仰之间看到人间秀美风景,在进退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饱满,亦能在这纷扰的世间,修得一处清朗、从容的心境。
供稿:东双沟镇(张敏)
原标题:《洪声E评 | 秋月始有信 “处暑”纳新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