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而驻靖的日伪军警顽固拒降、负隅顽抗。伪警察局长陶明德令部下伪军伪警撤回靖城,企图死守,等待国民党军队来援。

成立围攻靖江城指挥部

县委根据苏中区党委和三地委关于“围住陶明德的伪警伪军,收复靖江城”的指示,调集力量,围攻靖江城。围攻任务以靖江县独立团一部和各区队(此时已组成反攻营)民兵承担。县委对围城部署、后勤工作等作了详尽部署。为了便于统一指挥,成立了围攻靖江城指挥部。

8月20日午夜12时,围城开始。南门一线由三营营部及七连和东兴、柏木区反攻营负责,指挥所设在汽车站附近(后迁至汽车站);东门由长安、西来区反攻营及民兵负责,指挥所设在盛家大厅;西门以侯河区反攻营为主,太和区民兵协同,指挥所设在西门外一商店内;北门及其附近由孤山区反攻营及民兵负责,指挥所设在烈帝庙。八连布防天妃宫一线,负责八圩方向警戒。

8月21日,军民已将城厢周围的街道,以及城外伪据点斗元宫、尤家桥、汽车站等处团团围住。所有要道口都用装满泥团的草包堆筑了工事,作持久围困准备。围城开始时,约有2000余人;至第三天,民兵和后勤人员不断增加,已达5000余人。当时的《江潮报》、《解放日报》(延安版)都称:万余军民大围攻。江工委也做了大量工作:从大反攻开始,就控制船只,防止敌人向江南逃跑发动渔民和船工“封江”,防止走漏消息;八圩港口收复后,断绝江南江北往来,严防敌人向江南江北传送情报等等。

大兵压城

军事攻势逼紧,工事先是筑到靖城外围据点脚下,伪军(警)只得龟缩在碉堡内。陶明德遂将据点里的伪军(警)全部撤到城里,企图保存实力,固守待援。军民立即紧缩包围圈,以“土坦克”作掩护,将沙袋堆到城门口,工事筑到四个城门的城桥头,战壕、掩体挖到了城脚沿。县团和区反攻营的号手,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吹响不同号音,迷惑城内敌人;民兵则吹响海螺和牛角,壮大军威。部队和民兵还选出优秀射手,分别对城头上的枪眼射击,打得敌人不敢伸头。这样,逼使陶部军心涣散。

晓理明向

在政治攻势方面,首先由县团团长陈宗宝写信,通过关系送给陶明德,要陶放下武器、接受改编。围城军民除政治喊话外,还组织伪军政人员的家属、亲友及家庭所在地的乡村干部喊话,动员伪军(警)放下武器,回头是岸!县委城工部政治交通员及地下党员周桂成等人,在夜间将“新四军已包围了全城,你们只有丢掉幻想,举行反正,才是出路”的标语牌,插到南门护城河河心。城上伪军(警)发现后,惊慌失措。汪青辰还邀请绅士朱先营设法入城,敦促陶明德回到人民中间来。朱找到伪商会会长陈抱远等人,将谈判条件送给陶明德:陶如率部缴械投降,对陶不以汉奸论处,并保障陶及其部属的生命财产安全;陶若不缴械投降,破城之日,必追究一切责任,并以汉奸论处。朱、陈等人,数次同陶接触,敦促陶放下武器。县委还通过周锦章与蔡克谦一道,做陶的工作,要陶接受条件。

陶明德弃暗投明

在军事和政治攻势下,陶明德坐立不安。死心塌地的汉奸王希山、郭锦文之流却力主陶明德固守待援,并拿出为陶谋得的国民党省保安司令部给的“副旅长兼团长”的委任状,要陶张贴“就职布告”,以振士气,死守孤城。他们在陶公馆设坛焚香,祈祷“国军”早日来援。在王、郭等人的鼓动下,陶密令中队长张锦标挑选100名精干军警,作好突围南逃准备。张曾被靖江独立团俘虏过并受到教育与优待,他立即将这一重要情况告知蔡克谦。蔡连忙找到陈慎余商量对策。陈、蔡2人先在陶的下级军官中活动,以拖住陶的后腿。接着,蔡出面向陶力陈南逃利弊。就在陶举棋不定之时,厉石青从江南捎来了信,大意是“国军”不可能于近期来援,靖城难守,可突围来江南。“内线”人员又及时将消息传开,使陶部大为泄气。城内居民断粮、断草、断水,反对陶固守孤城。陶更加感到孤立和空虚。

围城第4天,地委和军分区调来如西独立团和靖江团一营增援。泰兴县民兵总队长赵容也带领反攻营来参战。

在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陶明德外无援军,内失斗志,固守必毙,不得不决定开城。

8月26日下午,靖江城四门大开。陶明德由盛仁东、蔡克谦、徐邦杰陪同,出西门谒见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陆政、县委副书记汪青辰、县团团长陈宗宝以及县政府领导人。陶明德表示:愿意参加革命。经陆政、汪青辰等向地委报告,苏中区党委批准,任命陶明德为靖江城防副司令。

被日伪占领了8年的靖江城,在万余军民围攻6昼夜之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它是苏中三分区收复的第一座县城。(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公室供稿,刊载时略有删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