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无人机成为田间地头新帮手,专家为种植户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绿色种植模式和新科技不断推广……眼下正值我国主汛期,同时也是秋粮作物生长的关键期。面对汛情、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影响,秋粮主产区分类施策,保障农作物安全成熟。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秋粮生产保障关键时期,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地里有医生,让农业向“智”升级,丰收才更有“质”感,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才更足。

科技赋能,农事决策更精准智能装备,田间管理提效率。在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我国首个农业种植综合大模型的应用试点让28万亩晚稻管理实现“智能升级”,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精准分析田块作物长势、土壤墒情和病虫害信息,结合无人机田间巡查形成“空地立体监测”网络,使农事决策时间缩短七成。延安黄龙县推广的无人机“一喷多促”技术,通过一次喷施实现杀虫、杀菌、促生长的多重效果,单机日作业量达500亩,效率较人工提升数倍。凭数据种田的同时,加速机器换人,为秋粮稳产增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追求科技支撑的同时,绿色发展也是田野向“智”的重要一环。青岛即墨的玉米田在“一喷多促”基础上,每亩投放两个赤眼蜂球、15000头赤眼蜂卵,用“以虫治虫”绿色防控,实现“虫口夺粮”。而江西南昌联圩镇通过“春季种水稻、秋季抢种大豆、冬季种植耐寒蔬菜”三季作物衔接,实现全年无闲田,亩均增收超千元。在“生态”二字上用心思、下功夫,保护了农田生态平衡,也实现了绿色种植的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让秋粮生产焕发新活力。

秋粮生产保障“升级”,既要靠人努力,也离不开政策护航。面对主汛期防汛压力,多地打出“资金+技术”组合拳。河北省安排3664万元省级应急保障资金,帮助保定、承德等地修复农田设施;江苏南京提升水利枢纽日调水量至350万立方米,保障江淮地区水稻用水需求;安徽颍上组织专家为170万亩秋粮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开展“一喷多促”作业。政策跟得上、跟得紧,助力开启“效率引擎”,秋粮生产保障向“智”向“质”稳稳的。

田野向“智”,丰收向“质”。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秋粮丰收便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不仅守护着“中国粮仓”的安全,更描绘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供稿:网信办(洪言)

原标题:《洪声E评 | 田野向“智”,秋丰向“质”》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