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福:不让晒被子的“创城”不是好主意 参与过小区治理实践的人都知道一个基本道理,小区不“烂”到一定程度,大多数人的生活不受到直接影响,就不会激发大规模的参与意识和责任观念。也就是说,小区自生自发产生形成的环境差异,既是居民自治的结果,也是居民自治的催化剂,既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也是“社会修复”的契机。政府的越界介入,消解了这个可能性。它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而且产生了深远的负效应。这才是创城尤其需要深思之处。 新城乡 2021年01月12日
温铁军:大疫止于村野 “大疫止于村野”。诚如温铁军所言:每当中国面临重大危机,乡村都是危机软着陆的重要载体,如同这次疫情危机,只有乡村可以最低成本实现对疫情的群防群控。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与自然要共生、空间生态资源要共享,经济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乡土社会是“三生合一”,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自然生态就有什么样依存于自然生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新城乡 2021年01月08日
中国农大叶敬忠:被上楼的农村、农民与农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字俨然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流行语。大学毕业生“被就业”,打工人月薪“被平均”荣升“万元户”,贫困家庭“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被”文化盛行的背后,道不尽国人的心酸与无奈! 新城乡 2021年01月07日
上级的一句“按规定办”,到底该怎么办? “按规定办”之类的“太极回复”,不仅考验上下两级的法治政策水平和执行能力,更考验公务人员的公务伦理和价值取向。这类踢皮球式的“太极回复”的盛行或式微,也反映出我国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新城乡 2021年01月04日
贺雪峰:我们要再造一个土地食利者阶层吗? 要让农民腾退出宅基地就需要给农民补偿,补偿经费来哪里?各个地方都期待通过盘活农民退出宅基地及所谓宅基地指标来获得资金,以此来给农民补偿。 新城乡 2020年12月30日
村庄的未来——来自田野的观察和思考 从人口、就业和经济的角度看,村庄、乡土在今天的中国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中国会不会步欧美后尘,走一条乡村消失的现代化之路?本文基于对东中西部三个村庄的田野调查,描述和刻画了“空心村”“家属区”和“产业村”这三种变化中的村庄类型,并就乡土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做出了初步的探讨。 新城乡 2020年12月24日
吕德文: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 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县域应该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接点,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空间。这种空间就在于为农民进城提供生计支持,为在村农民提供更好的市场机会,以及通过承接国家资源下乡,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新城乡 2020年12月22日
警惕这些基层“小事”伤及根本! 我们常听到干部谈起一些“小事”:“能者多劳”产生了反讽含义;基层疲态治理还能走多远;干部工作责任重大,身心压力超负荷等。基层治理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群众基础的扩大,关乎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关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实现。有干部坦言,这些基层“小事”,潜藏巨大隐患,如果得不到治理,可能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新城乡 2020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