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普乐:计划经济时代普通人的衣食住行 毛时代的中国,“居民几乎所有生活用品都被纳入到无所不包的配给体系,以致小至火柴和卫生纸这样的日用品都要凭票购买甚至还不一定买得到的严酷现实……” 洞鉴古今 2022年06月06日
朱学勤:历史就是英美模式与法俄模式的较劲 革命是淤塞之后的溃决。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说得很直白:改革也是革命;不改革,死路一条。一千年的历史,证明了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 洞鉴古今 2022年06月02日
三种典型的“中国式”逻辑 有人说过,这世界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式逻辑。这话固然有所夸张,但体现的问题却是深刻的。因为逻辑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避免错误的认识、无谓的争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遭遇各种各样“逻辑问题”的责难。 洞鉴古今 2022年06月01日
复旦教授:许多关于中国研究几乎毫无现实意义,只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 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或事务中有“话语权”,就不能只关心和谈论自己的话题,而是必须关心并且讨论别人的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无论别人一开始听不听得进去我们的见解。 洞鉴古今 2022年05月31日
不腐败就难以建功立业?在乾隆朝这些官场乱象让人瞠目结舌 为了自保,腐败者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是涉案人员众多,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到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一连查出了五起贪污大案,都是“办一案,牵一串;查一个,带一窝”。一人败露,则与他有关的关系网上的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官员就全部被揭露出来。常常是一人犯案,会导致一省官僚体系瘫痪。 洞鉴古今 2022年05月30日
冯磊:社会的悲剧源于时代的狂热 无疑,狂热是理性的大敌,更是崩溃的前夜。“越是充满鼓动性的和神圣意味的,就越是应该警醒的”,“诱惑越大,毁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是一个怀疑论者的笔记。 洞鉴古今 2022年05月23日
杨念群:士绅是如何在农村消失的? 国民党在乡间恢复士绅秩序的失败,标志着科举崩溃后遗症的持续发酵。从清中叶起,经过太平军、捻党、红巾军、红枪会、各式军阀、国共党争等各派势力的反复裹胁冲击,“士绅 ”最终沦为人见人欺的弱势群体。 洞鉴古今 2022年05月20日
那些被中纪委从会场带走的人…… 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强,各级纪委在带走贪官是会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也是根据不同情况设置的,违纪违法官员“双规”前最后的露面场所,有住宅、单位、饭店、机场等。其中,涉案官员在会场被带离的情况相对较多。 洞鉴古今 2022年05月16日
为什么“人间天国”的构想,总是将人类导向地狱? 在许多人的眼里,现世的任何社会制度,不论比自己的优越多少,都仍然存在着种种的缺陷与不足。你跟他提到任何一种制度,他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反应都是:这个制度不好,因为它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远非尽善尽美。 洞鉴古今 2022年05月16日